中国经济网首页 > 股市频道 > 皮海洲 > 正文
 
股市融资是否告别圈钱时代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0月23日 11:14
皮海洲
    伴随着G股的功成身退,时下的股市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全流通时代”。而这个“全流通时代”,基本上又是一个“讲故事的时代”。比如说股市融资在随着新老划断和再融资开闸后,就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蓝筹股的故事,一个是大股东与公众投资者利益一致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故事,不仅新股发行与再融资接踵而至,而且在许多市场人士甚至是某些投资者的眼里,“股权分置时代”里新股发行与再融资常常被投资者称为“圈钱”,如今也不再是“圈钱”了,而是一种正常的融资行为。因为他们深深地被两个故事打动,因此他们相信,优质公司、大盘蓝筹公司是股市的资源,是为投资者提供回报的源泉,这样的公司上得越多,投资者越能得到丰厚的回报,股市就越健康。以此观点看来,目前的股市融资已经告别了过去的“圈钱时代”。

    那么,目前的股市融资是否真的告别了圈钱时代?笔者以为,目前作出股市融资告别“圈钱时代”的结论为时尚早。笔者甚至认为,目前的股市融资仍然还留存着深深的“圈钱”烙印。

    融资是不是“圈钱”,这首先应该由发行人或上市公司的质量来决定。如果发行人与上市公司真的是优质公司或大盘蓝筹公司,那么,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其“圈钱”的可能性就要相对少一些。问题是,当前我们股市里新发股的公司真的都是优质公司或大盘蓝筹公司吗?这个问题笔者可以断言就是证监会发审委也不敢拍着胸脯来保证。因为在中国股市里,包装上市的问题真是太多了,这种包装上市的公司,几年后露馅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当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目前新上市的公司中真正优秀的公司并不多。如中国国航今年中期的收益只有0.016元/股,实在是与“大蓝筹”的称号相差万里。因此,这类公司的上市,很难逃脱“圈钱”的嫌疑。

    融资是不是“圈钱”,这也与新股的发行价格有关。如果新股的发行价格合理,或者公众股的发行价格与大股东所认购股份的价格基本一致,那么,这种融资“圈钱”的可能性不大,反之,就很难说没有圈钱的“嫌疑”。而从目前新股发行的情况来看,虽然现在的新股发行打上了全流通的标记,但从新股发行的价格来看,与股权分置时的新股发行并没有什么两样。大股东与发起人股东仍然是低价持股;而公众股则仍然是高溢价发行,大股东与发起人股东仍然可以坐收渔人之利。而这样的新股发行在股权分置时代被称为是“圈钱”,那么现在为何又不是“圈钱”了呢?

    融资是不是“圈钱”,还与募资的使用去向有关。如果募资只是闲置起来,或者没有合适的投向,这种融资不是“圈钱”吗?当然如果确有合适的项目,那么这种融资就是正常的融资。但由于目前新股刚刚发行,而招股说明书上的文字都被保荐人搞得天衣无缝,使得投资者很难断定募集资金的使用去向是否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对融资作出是否“圈钱”的结论显然不妥。不过,对于这一点,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动向,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在大量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中,其募集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收购大股东资产,而这些大股东的资产往往又被高估许多,有的项目甚至还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调控对象。因此,收购这样一些资产,就很难说不是一种向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而这样的再融资又能说不是“圈钱”吗?

    当然,融资是不是“圈钱”,也还与上市公司能否给投资者提供合适的投资回报有关。既然目前管理层与一些市场人士对新股发行一口一个优质公司,一口一个大蓝筹公司;对再融资也是一口一个有利于上市公司做大做强。那么,作为这些公司来说,就必须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丰厚的投资回报(主要是指现金分红)才行。如果这些公司一次又一次地推出“不分配也不转增”的分配方案,只玩一些送转股游戏,或者只进行钓鱼似的“微积分”,那么这种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就可以界定为“圈钱”。从目前而言,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还是后话,而且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也不能只是看刚上市的前一、两年,应观其长远表现。所以,判断如今的股市融资是不是“圈钱”显然不能靠主观臆断。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