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股市频道 > 黄湘源 > 正文
 
证监会大"调防"泄露了什么"军事秘密"?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0月11日 13:04
    证监会“调防”的信息已经被节日氛围冲得很淡,但对于即将进入后股改时代的中国证券业,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军事秘密”。

    假如这只是一次证监会内部的“调防”,没准还是彰显反腐防腐措施的一大题材。可是,不慎泄密的“调防”内容不仅告诉了人们有关证监会已经开始提前举办股改成功的庆功宴,而且系统内各个期货、证券公司的高管职位也正在被作为战利品,成为一道惹人的大餐。

    尽管中国证监会不等于原来的国务院证券委,证监会也不是国资委,但是,这并不妨碍证监会掌握交易所、券商及基金等行业内主要机构的生杀大权。证监会之所以成为权力最大的监管部门,主要并不在于其掌握着市场的准入权和禁入权,更重要的还在于名目繁多的资格审批权。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证监会等于中国证券行业的组织部门,四通八达的人事网乃是其控制证券行业的命脉,同时也是其在证券业内号令天下的基础。

    在某些众所周知的重点部位,证监会和相关机构在人事上互通有无早已不是秘密。举例来说,证监会现任的两位副主席,就是由两大证交所总经理而提任。而中国最大券商之一的银河证券的历任首脑,则无不由证监会官员出任。近期随着中金所的设立,证监会期货监管部和相关期交所趁机进行人事大交流,上期所总经理重回证监会,而证监会的一批官员则分别空降至中金所及有关的期交所。在许多券商关停并转的过程中,同样不无证监会官员充当接收大员的实例。

    迄今为止的事实告诉我们,行政权力的作用虽然曾经是并且也许还将继续是中国证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重要保障,但证监会的政策选择权无节制的放大,则是造成中国证券市场长达数年之久的持续低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业内证券机构事无巨细的机构编制权、资格审查权和人事任命权、资金扩容审批权、管理规范把关权,通常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监管权,其实也正是导致整个中国证券业制度形同虚设、问题层出不穷的最大祸根。

    无论是交易所还是券商、基金,他们的市场定位都应是公司或其他什么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体,而不是“妾身未分明”的机构,更不应该一概视同证监会的行政下属组织。中国证券业已不是不谙人事的初生婴儿,没必要像新兴之初那样由其四处选派保姆,更何况,就连证监会派出的官员都接二连三地出了事,那么,形式主义的审批除了凸显行政权力并提升其交换价值之外,还有什么实质作用呢?证监会的过度行权非但没有能够防止券商越轨,反而一出事就是大事。而奇怪的是,目前的券商整肃,居然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券商的内部治理机制,却一点也没从外部的过度监管找问题。实际上,只要中国的券商一天不脱离行政权力的阴影,市场化就一天也不可能真正到位,那么,再好的治理机制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说穿了,证监会官员对已改制或正在改制过程中的经济体的人事渗透,同国企改革中的官商渗透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不仅意味着行政官员对于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力剩余价值的超级榨取,而且也是对于未来经济资源的掠夺性透支。

    当证监会官员的黄马褂摇身一变为明天证券市场的红马褂时,人们也将更为深刻地领教到,证监会对改革时期证券业行政人事的越俎代庖有可能是当前导致证券监管偏离市场化轨道的一大祸患,而且也将是未来证券业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最为危险的地雷阵。

    这就是证监会大调防所告诉我们的“军事秘密”。
 
来源:中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