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销量逾20万 比亚迪稳坐全球“头把交椅”!特斯拉不及预期 一日蒸发5000亿市值

2022-10-05 09:28 来源:中国证券报

  10月3日,比亚迪股份披露产销快报,公司9月新能源车销量首次突破20万,共销售新能源车20.1259万辆,同比增长151.2%。这一数据远超市场预期,使比亚迪继续稳坐全球新能源汽车“头把交椅”。 

  特斯拉10月2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特斯拉全球累计销量34.3830万辆,同比增长3%,这一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同期,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53.7164万辆,同比增长187.01%。 

  比亚迪今年累计销量超过100万辆 

  产销快报显示,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0.49万辆和20.13万辆,同比增长118.12%和183.07%。其中,9月当月比亚迪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7736辆。

来源:公司公告

  1-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119.16万辆和118.01万辆,同比增长248.74%和249.56%。 

  电池板块方面,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8.61GWh,2022年累计装机总量约57.49GWh。 

  除了产销快报,比亚迪官方披露的销售宣传海报对旗下各车型的具体销售数据进行了披露。 

  其中,王朝系列中的汉9月销量31497辆,累计销售超33万辆;唐15058辆,累计超38万辆;宋46475辆,累计超134万辆;秦39515辆,累计超76万辆;元23503辆,累计超37万辆。 

  比亚迪海洋系列车型中,海豹9月销售7473辆,驱逐舰9101辆,海豚24956辆。 

  乘联会最新预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销量预计为58.0万辆,同比增长73.9%,环比增长9.5%,渗透率为29.7%。乘联会指出,目前新能源车市场需求强劲,头部厂商产能提升,交付周期缩短,国家补贴、地方牌照政策临近到期,促进新能源车提前购买,为车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持续推动产品“出海” 

  在持续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比亚迪今年也发力海外市场。产销快报显示,比亚迪9月海外出口7736辆,环比增长51.92%。 

  对于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布局进展,比亚迪日前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披露,9月28日,在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欧洲发布会上,官方公布了进入欧洲市场第一批车型的概况。首批车型将包括比亚迪唐、汉以及SUV车型ATTO 3.这三款车型将于10月在法国巴黎车展发布正式售价,并将于年底在欧洲多国交付,包括挪威、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国家。今年年底前,比亚迪还将进一步开拓法国和英国市场。 

  除欧洲市场外,比亚迪还与约旦领先的汽车经销商集团BSTC达成合作,将共同为约旦市场提供新能源汽车产品。而在东京召开的品牌发布会上,比亚迪也宣布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车型亮相。 

  此外,比亚迪的出海战略还涉及海外建厂。比亚迪披露,比亚迪汽车泰国有限公司已经与WHA伟华集团大众有限公司签约,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正式在泰国落地,预计在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能15万辆。 

  特斯拉销量不及预期 

  与比亚迪的高歌猛进相比,全球新能源车龙头特斯拉同期交出的三季度“成绩单”不及预期。受此影响,周一(10月3日),特斯拉美股股价大跌8.6%,创近四个月最大单日跌幅,单日市值蒸发710多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00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共生产新车36.59万辆,其中Model 3与 Model Y合计34.60万辆,Model S和Model X总产量为1.99万辆。同期,特斯拉共交付34.38万辆新车,其中Model 3与Model Y为32.52万辆,Model S和 Model X为1.87万辆。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量不及分析师此前预期的35.79万辆。而对于三季度交付量不及市场预期,特斯拉将原因归咎于物流挑战。特斯拉方面表示:“随着我们的产量持续增长,在这些物流高峰期,以合理成本确保车辆交付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据了解,在第三季度,特斯拉开始向“以周为单位针对不同区域市场更加均衡的批量生产”过渡,这导致了三季度末处在运输过程的汽车数量的增加。特斯拉方面透露,这些在途汽车已被订购,将在到达目的地后实现快速交付。目前特斯拉中国的交付速度正在爬坡,其中Model Y后轮驱动版的交付周期已由原来的12-16周缩短至1-4周。

(责任编辑:马欣)

查看余下全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单月销量逾20万 比亚迪稳坐全球“头把交椅”!特斯拉不及预期 一日蒸发5000亿市值

2022年10月05日 09:2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