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华北制药断供集采:这是道“生死命题”

2021年08月26日 06:5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中标价在参与的4家企业中最高、营收贡献占比不足0.01%……华北制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却因产能不足导致断供山东省集采,丢掉了未来9个月的集采参与资格。国家集采开出的首张“罚单”,将这家老牌药企推向了风口浪尖。 

  实际上,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集采战场上的价格博弈绝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动,而更像是一道“生死命题”。如果“出局”,就意味着将丢掉原来的市场,只能把战场转移到占据药品流通市场20%份额的院外市场。但集采的价格战同样“暗流涌动”。如果中标,又要牺牲原来的利润,去换取更多的市场。 

  在这场生死抉择中,药企和医药产业将驶向何方? 

  生死命题:有中标企业代表签字时手发抖 

  业内人士李冰(化名)在听到华北制药因产能不足导致断供的消息时,并不觉得意外。他所在的企业也出现过断供的情况,但华北制药因此丢掉9个月的集采参与资格,还是让他感到有些惊讶。 

  在李冰看来,集采是所有药企都会面临的“生死命题”,不中标就意味着要失去多年打下的“江山”,中标则意味着要扛住成本压力,在微利的情况下换量。但在这场厮杀中,“光脚不怕穿鞋的”情况不少,经常会出现此前没有市场积累却赶在集采前拿到“门票”的新兵,成为搅局者。 

  如他所言,华北制药就是布洛芬缓释胶囊的“新兵”。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布洛芬胶囊剂销售额近4亿元,同比增长20.30%。华北制药则是在2019年底才通过布洛芬缓释胶囊一致性评价,此前并无市场份额。 

  在2020年8月20日第三批国家集采中,上海信谊天平药业、珠海润都制药、南京易亨制药、华北制药中选布洛芬缓释胶囊。其中,华北制药的中标价格最高,每片价格为0.268元。即便如此,华北制药布洛芬缓释胶囊的价格也比集采前便宜50%。最终,华北制药为包括山东省在内的七个省市供应首批7975万粒的布洛芬缓释胶囊,为期三年。 

  集采价格腰斩是所有参与的制药企业的共同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公司而言,重要产品中标,以量换价也难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很难弥补药品单价下降后的利润损失。恒瑞医药就在2021年半年报中提到,公司自2018年以来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28个品种,中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2.6%。 

  但任何企业都不想轻易放过集采背后的庞大市场,所以很多时候,不管有无报价策略,药企都会选择贴着成本价报。 

  在招股书中,倍特药业曾表示药品集中采购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集中采购前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种,集中采购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对销售收入将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于在集中采购前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品种,如果能在集中采购中中标,可以迅速扩大销量,抢占市场,从而提高销售收入。” 

  李冰坦言,集采时要求企业报价必须高于生产成本,所以在报价时是不会亏本的,但原来有市场优势的企业,最怕一些同行报出“地板价”,特别是一些市场份额不大、想通过集采提升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经常出其不意。“(新加入的企业)反正没做什么市场投入,所以报价基本就贴着成本线,把研发成本、原料成本、配送成本、人工成本算进去,加一点就直接报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同行的“地板价”,很多大企业也会把报价压得贴近成本线,所以价格厮杀的惨烈画面时常在集采现场出现。“有在集采现场的同事告诉过我,看到有企业代表签字的时候,手都在抖。” 

  不过,这也为后续集采执行中药品的正常供应带来了隐患。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表示,药品进入集采后供应跟不上的现象确实存在。 

  华北制药显然在中标后遇到了问题,2020年年报显示,布洛芬缓释胶囊销售收入为50.22万元,仅占华北制药当年营收的0.0044%。《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据此推算,该收入对应产品约为187万片,不到中标供应量的3%。2021年1月~7月销售收入293.81万元,对应产品数量约1096万片,约为中标供应量的14%。 

  这意味着,华北制药在布洛芬缓释胶囊供应上存在巨大缺口,更为严峻的情况是,临床对这一镇痛类药品的需求量远远大于集采时的申报量。据深蓝观察报道,从2020年10月份开始执行中选结果起,9个月时间里,山东省的实际报量达到8000多万粒,远超首年2511万粒的约定供应量。华北制药提供给山东省的实际供应量为365万粒,山东省各大医院反映非常强烈。 

  集采药品用量“超标”导致生产企业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国家医保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前三批集采品种实际采购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2.4倍,节约费用超过1000亿元。 

  华北制药方面表示,会做好今后中选产品的产能预估及市场风险预判和防范,积极谋划其他中选产品的排产及供应,坚决杜绝断供、少供现象发生,全力保障公司中选产品在中选区域的协议供应量和患者需求。

  

  三年集采厮杀:被重构的药企利润表 

  截至目前,集采已经走过三个年头,华北制药则成了首个因产品断供被暂停集采资格的药企。因集采断供,公司股价也表现疲软。8月24日晚间,华北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5.83亿元,同比减少5.65%;实现净利润100.5万元,同比下降99.16%。 

  纵观整个行业,药企的利润在这场战役中得到重构,靠垄断区域药品供应就能舒服挣钱的模式因集采一去不复返。医药企业也在逐渐摆脱“带金销售”的商业模式,向创新型企业转型。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2020年,A股373家医药公司总营收为1.9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7%,净利润1351亿元,销售费用整体支出为2838.58亿元,同比下滑5.9%,近五年来第一次呈现下降态势。细分来看,医药生物行业平均销售费用额为7.69亿元,超过75%的公司年销售费用在10亿元以下,2%的公司在50亿元以上,有216家公司去年销售费用支出同比下降。 

  这些数字变化的背后,与集采的推进息息相关。从采购药品种类和品规上看,4+7试点结果共纳入25种药品,43个品规;而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共纳入62种药品,137个品规,是品种数量最多的一次,集中采购药品种类有逐批增加的趋势;从集中采购间隔的节奏看,目前国家集采维持在一年两次。 

  随着集采范围逐年扩大,不同产业结构的药企的业绩也开始出现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六次集采中均有药品中选的上市公司共有4家,分别是华海药业(600521,SH)、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科伦药业(002422,SZ)和翰森制药(03692,HK),以及1家拟上市企业——倍特药业。 

  当然,有些企业成为了集采的“受益者”。以海正药业为例,其在2020年年报中提到,公司11个主要药品集采中标,解决了公司产品在招标省份的准入问题,有效提升了销售收入和终端市场占有率。纵观其成绩单,2020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54亿元,同比上升2.55%,归母净利润较2019年增加3.24亿元。 

  有14个品种进入集采的华海药业,也是为数不多的“大赢家”。华海药业2020年营业收入为64.85亿元,同比增长20.3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3.24%,而国内制剂及原料药销售大幅增加是其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 

  同时,根据华海药业于6月公布的可转债的跟踪评级报告,受益于国家集采的推进、公司中标产品的增多及沙坦类产品的欧盟CEP证书恢复,华海药业2020年国内制剂业务及原料药业务销售规模大幅增加。 

  国内某大型药企负责政府事务的张其(化名)指出,华海药业本身有原料药优势,此前主要做出口业务,所以在集采时敢于报价。 

  集采后市场:资本“脱敏”,药企驶向何方? 

  实际上,资本市场也在逐渐习惯这场自上而下的大型药品“团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每轮集采之前,医药股往往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特别是集采当日,相关公司股价大多会出现异动。 

  2018年12月6日,首次药品集采的投标谈判在上海举行,当日医药板块指数收于1616.20点,因降价程度远远超出市场预计,整个医药板块充满了悲观情绪。此后19个交易日内不断下跌,于2019年1月4日创出1322.98点的阶段新低,较2018年5月29日下跌36.79%。 

  2020年1月21日,第二轮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正式出炉。此次集采的33个品种中32个采购成功,共100个产品中选,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3%。数据显示,第二轮集采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出现在2019年11月20日至12月3日,医药板块指数仅下跌6.89%。市场的表现说明,药品集采带给相关股票的“威胁”已经大幅降低。 

  而在此后三轮集采中,A股医药板块震荡幅度明显降低。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在经历“4+7”、集采扩面和第二轮集采后,药企及资本市场对于政策导向已经有了充分的判断和认知,第三轮集采所涉品种也符合此前的市场预期。 

  但具体到个股表现上,集采的影响还是很大。今年8月,制药“一哥”恒瑞医药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其盈利虽然仍维持上涨,但增幅放缓,这样的成绩单让恒瑞在半年报发布次日以跌停收盘。 

  在2020年11月第三批集采中,恒瑞中选的6款产品营收环比下滑57%。但中标要跌,丢标也要跌。在今年6月进行的第五批国家集采中,恒瑞医药的碘克沙醇注射液及格隆溴铵注射液均未中标。消息一出,次日恒瑞医药开盘下跌4.43%。 

  当集采成为常态,资本市场对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也逐渐回归理性。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徐佳熹在年初就提到,药品领域,2021年会分化得比较厉害。真正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一些公司可能会受到高度的认同,而其他很多公司的估值中枢可能会下行。他指出,以后的投资就是两个大方向:一个是主赛道大龙头,另外一类就是细分赛道龙头。从长期来看,中国可能进入了一个医药行业分化的新常态,于上市公司而言,未来的分化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当集采进入“深水区”,华北制药断供事件也暴露出集采的部分争议。集采的本意是惠及各方,促进医药事业向创新方向发展。但在抢占市场的目的下,药企愈发竞争激烈,而也在成本、产能等变量因素的影响下,不少企业频频爆雷。 

  在此前集采中有多个产品中选的某药企相关人士表示,在集采中中标是利空,不中标则是大利空。 

  可以看到的是,集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杠杆。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25.81亿元,同比增长38.48%,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19.41%,创历史新高。但某药企人士表示:“恒瑞以破釜沉舟的方式做创新,是因为恒瑞有资本与研发积累。但对于大量存在的仍以仿制药为生的企业来说,卖药赚不到钱,股价不被看好,拿什么做研发,这是很多药企经营者抠破了脑袋想的问题。”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华北制药断供集采:这是道“生死命题”

2021-08-26 06:5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