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市公司应上好“更名课”

2021年02月23日 09:00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上市公司无端、频繁改名,只会损害公司自身商誉,降低投资者信任感,增加投机资本炒作的空间。要严防少数心怀不轨的上市公司借更名蹭热点进行概念炒作,监管部门除了应严格落实相关业务指引,还要继续加强改名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 

  最近,港股某家基础化工类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准备改为某白酒相关名称。这事不免让投资者联想起A股市场曾经的某烟花改名某金控、某鄂情更名为某某云网、某丽来更名某州高铁、某冕木业改名为某神娱乐等案例。 

  名字改一改,股价涨起来。用一个高富帅的“马甲”来提振股价已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成本较低且屡试不爽的套路。尽管A股市场多年前就发布证券更名的相关管理规则,近期也基本未现“奇葩”更名个案,但在全市场注册制落地在即的关键当口,A股上市公司仍需上好这堂意义非凡的“更名课”,严防少数心怀不轨的上市公司借更名蹭热点进行概念炒作。 

  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上市公司出于资产重组、经营范围变化、突出品牌特征等原因而改名并不鲜见。变更公司名称、证券简称虽然是上市公司的自主权,但少数别有用心的公司从投机炒作、不当市值管理等出发任性改名,主要目的并非出于并购重组和实际业务变更需求,而在于注入拉升股价的题材和戏码,再辅之以“财务技术”和资本炒作,最终还是为了“收割”投资者的血汗钱。这样的奇葩改名,不仅加剧了市场短期炒作风险,而且无益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其应严管和重罚。 

  “更名课”给A股市场的一个启示是,要严控部分上市公司或拟上市企业借更名之机规避监管。在注册制下,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更高,中介机构的责任更大,企业出于正常的业务变更改名可以理解,也有章可循,但若频繁更名规避现有的行业规章制度乃至法律准绳,则必须给投资者一个交代。比如,明明是金融企业,为何要改名某某科技集团?明明是餐饮企业,为什么要换名“互联网”,这些更名背后有没有涉嫌欺诈或隐瞒关键信息?作为公众公司的上市公司或者拟上市企业有必要给投资者一个有信服力的答复,这也是敬畏市场、敬畏法治的题中之义。 

  “更名课”给A股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启示显而易见。监管部门除了应严格落实已经发布的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相关业务指引之外,还要继续加强改名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不给那些借改名炒作的公司以可乘之机。一方面,要强化事中监管,针对变更不符合规则要求的公司,证券交易所可以视情况采取要求公司改正、召开投资者说明会、核查股票交易等措施;另一方面,加大事后追责和处罚力度,针对那些违规改名、炒作意味浓厚的公司,交易所应视情况及时予以纪律处分或采取监管措施。 

  名称是企业的符号之一,但其代表不了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和管理实力,好名字的差公司并不难找,名称平平的好公司也不少见。从长远看,上市公司无端、频繁改名,只会损害公司自身商誉,降低投资者信任感,增加投机资本炒作的空间。任何改名行为都应当源自公司经营发展实际需求,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反映公司主营业务、商标或品牌等与公司经营特点有关的要素。真正谋求长远发展的上市公司应跳出商业符号的误区,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做优做强主业,力争有朝一日因自身的优异业绩而声名远播。(经济日报 周琳)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公司应上好“更名课”

2021-02-23 09: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