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京东健康:卿本卖药,奈何办医?

2020年09月29日 22:08    来源: 新浪财经    

  来源:拇指医药

  文:稿王 编辑:说不得

  等了大半年,资本市场还是没等来微医的IPO,却先迎来了“贴牌”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京东健康。

  9月27日晚,京东健康在香港联交所发布了招股说明书。京东健康对自己的定义是:

  “年营收超过100亿的数字大健康企业”。

  “百亿”这条线把95.96亿的阿里健康牢牢踩在了脚底,更不要提年收入刚过50亿的平安好医生了。在京东健康的招股说明书中,这两家公司分别叫“公司A”和“公司B”。

  “大即正义”,非常符合刘强东的价值观。

  但京东健康的大,和阿里、平安好医生还是不一样。如果光冲着“100亿”的名头去看京东健康,就会发现很多看不明白的地方。

  1

  不可否认,京东是中国最成功的电商企业之一,涉足医药销售一直是京东追求的目标。

  2011年开始,京东就与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合作。九州通2009年就拿到了业内俗称的“B证”,可面向消费者零售药品。但对做药品批发起家的九州通来说,零售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京东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正好一拍即合。

  借着九州通的牌照,京东的医药生意运行了两年。但毕竟是人家的证,经营起来总是不够顺畅。2013年,京东与九州通分手,并独立申请了“A证”,即展示、中介类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许可证。

  那是国内网络药店最混乱的一段时期。阿里、京东、一号店……一批平台类电商只能申请A证做交易平台,让别家来开店。看着老百姓、开心人、药房网等药店、药企拿着B证、C证搞自营,很是眼馋,行业里也就有了多次电商医药平台下线整改的案例。

  在京东健康的招股说明书里,这段蛮荒时期连“一笔带过”的资格都没有。

  在正史中,京东健康的药品销售起步于2014年,2018年拿到银川互联网医疗牌照,成就了目前京东健康的两大业务支柱。

  光看2019年108亿的销售额,京东健康的确成绩不俗,但各项业务之间的比例并未公布,使人难以窥探其真正实力。

  京东健康的零售业务分为三类: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理论上说,这是京东健康108亿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京东健康零售药店业务描述)

  打开京东APP,找到“看病购药”这一栏,就能找到很多药品的销售链接。但这其中有的是“京东大药房发货”,有的是“药店发货”。

  按一般理解,京东大药房才是真正的自营。但很多品牌企业也冠以“京东自营”的名头。

  和京东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样,京东健康的自营分为自采和合作两类。品牌方、厂家以让利的形式和京东合作,也打“京东自营”的名号,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自营”的销售比例。这意味着平台的成交金额(GMV)能变成京东健康的营业收入。

  拿阿里健康来做对比。2020财年阿里健康的自营业务收入为81.34亿元,其平台业务GMV达到835亿元,但给阿里健康带来的服务费收入只有11.7亿元。

  只要把平台上的商家尽可能“合作”成自营,京东健康就还会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2

  为什么说京东健康实际真正自营的比例可能并不多?利润率水平透露了一切。

  2017年和2018年,京东健康并未全面引入耗钱的在线医疗业务,其利润几乎就能反映医药电商的盈利水平。2017年,京东健康净利率为3.2%,2018年为2.6%。2019年因为可转换优先股的价值增加,形成公司负债增加而造成亏损,业绩数字没有参考价值。

  在医药电商领域,京东健康的盈利表现还算是不错的。上市公司太安堂旗下的医药电商“康爱多”,2019年净利率只有不到0.7%,远低于京东健康。

  如果光看毛利率,京东健康也保持了较好的水平。2017年到2019年,京东健康毛利率分别为24.9%、24.2%、25.9%。被京东健康唤作“公司B”的平安好医生,其2018年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健康商城”业务毛利率为14.7%,2019年降为10.8%。

  但在医药零售领域,京东健康的经营效率是个什么水平呢?我们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国内四大上市连锁药店:老百姓、一心堂、大参林和益丰大药房,2017-2019年的净利率水平如下:

  众所周知,连锁药店很大一部分成本来自于门店房租。一心堂2019年年报详细披露过各级门店的销售额租金比,即业内俗称的“坪效”:全部门店合计的租金效率为16.83。也就是说:一心堂的房租占销售额的6.13%。

  网上药店没有门店租金,理论上经营效率会更高。但京东健康表现出来的数字,却并不像那么回事。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5年前曾经分析:医药电商难以盈利,主要是无法网售处方药,以及医保支付没有突破。然而今天,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深入推进,网售处方药早已不是问题,医保支付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

  这么多年过去了,网上药店依然干不过实体的零售药店,这才是医药电商尴尬之处。

  药店有药店赚钱的法门,例如网上传说的,“去药店买药要蹲下去”。药店会尽量推销高毛利的品种,这在网上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毕竟消费者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比较出哪个药更划算。

  医药电商想要赚钱,必须另想办法。为了增加用户粘性,京东健康在药品销售板块之余增加了医疗服务业务。

  而这也正是外界最难看懂的一部分。

  3

  打开京东页面,搜索“京东互联网医院”,显示能有25万+件“商品”。

  这里的“商品”指的是一个个注册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商品。这里面,既有1000块钱一个号的心内科顶级专家胡大一,也有20块钱一个号的县医院普通主治医师。

  京东健康在招股说明书中说,截至2020年9月20日,平台拥有6.5万多名医生。2020年上半年,京东互联网医院日均问诊量达到9万次。

  由于一个医生能够提供多种不同价位的医疗服务,因此仅凭“25万+”无法评价京东健康上实际的活跃注册医生数。我们试着从“评价数”入手,有过网购经验的读者都会了解,评价有时候并不需要用户填写,系统会自动给出,基本可以看做是真实的服务购买量。

  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评价数”最多的是山东莒县中医院一位男科大夫,拥有1900+评价。经过计数,拥有评价的医疗服务总数量是613个。

(京东平台上医疗服务按评价数的排序)

  在此强调一下:在京东健康平台上,一个医生能提供多种医疗服务。因此613个有评价的服务背后,对应的医生数可能更少。

  那么6.5万名医生、日均9万次的问诊量又是怎么来的呢?

  京东健康的招股说明书明确显示:京东最初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是提供在线处方验证和续签服务,以满足用户在线购买处方药的需求。

  简单地说,在网上买处方药,也是需要有医生处方的。京东健康这“日均9万次”的问诊量,绝大部分可能只是简单的开处方业务。

  而像其他互联网医疗企业那样的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家庭医生业务,京东健康可以说刚刚起步。今年8月,京东健康推出了家庭医生业务,形式上补全了互联网医疗的业务形态。

  在京东平台上,最贵的医疗服务是为期90天的私家医生服务,多个医生开出了10000元左右的价格,当然也有90天收费2000元的医生。不过,这些业务的“评价数”都是0。

  在解释为什么要做“医疗服务”这个不赚钱的业务时,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表示:希望通过我们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以及医生的管理,让用户少生病,“像家庭医生一样,让患者往病前管理。你生个病花1万块钱,不生病花1千块钱,你愿意来吗?”

  通过健康管理增加用户粘性,使用户形成在京东健康上的消费习惯。说白了,做电商的京东并不真心想做医疗,只是通过医疗让消费者更多购买医药商品而已。

  那为何不索性集中精力卖药呢?蹭互联网医疗的热点,真的管用吗?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京东健康:卿本卖药,奈何办医?

2020-09-29 22:08 来源:新浪财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