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5G驱动数字经济驶入 发展快车道

2019年11月22日 08:3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钟源 北京报道

  5G驱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参考报》记者21日在世界5G大会现场获悉,目前全国已经开通5G基站11.3万个,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3万个,发展势头良好。专家预计,未来五年,5G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5.2万亿元。中国有望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推进5G在产业发展、信息消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融合与应用,助力数字化转型。

  工信部部长苗圩21日在世界5G大会上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已开通的5G基站达到11.3万个,年底预计将到13万个。5G套餐签约用户现在已有87万户。在他看来,5G全球统一标准是移动通讯发展的重要成果。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的数据,中国、欧盟、美国、韩国等声明的标准必要专利都超过了10%。各方实现了专利的互相许可,共享研发的成果,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苗圩表示。

  随着5G商用落地,应用领域将遍地开花。中国信通院测算的数据显示,在未来“十四五”期间,5G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5.2万亿。其中,三大运营商加中国广电投资是3.3万亿,同时带动各个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增加值将达11.9万亿。

  “到2030年,5G为全球带来12万亿美元,人工智能带来13万亿美元,工业互联网带来14万亿美元,三者加起来近40万亿美元。5G、工业互联网和AI将三足鼎立支撑数字经济。”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表示。

  今年是5G商用启航之年,加快5G应用部署,赋能垂直行业,培植应用生态,已成为业界共同探索的重要方向。“目前,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47家运营商开始提供5G业务,积极探索5G应用创新。

  中国在加快5G应用创新,工信部推动成立了‘5G应用产业方阵’,连续两年举办‘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在实体经济多个领域形成一批特色应用。”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主旨演讲中表示。

  陈肇雄坦言,5G发展已进入应用推广的关键阶段。从经济社会看,加快5G应用创新是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5G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基石,深化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应用,将加快实现人与人的链接到物与物、人与物的链接,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延伸拓展,开启万物互联新局面,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

  根据世界5G大会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发布的《初探B5G/6G终端》白皮书,伴随5G商用化,2019年通信界已广泛开启6G的研究工作,预计在2030年开始商用。未来网络将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多连接数、更广覆盖的通信服务。

  “5G+IoT将带来时空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这给大数据处理能力、人工智能算法能力带来新的挑战。”对此,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数据科学家、京东城市总裁郑宇表示。他透露,京东“城市操作系统”的时空大数据引擎让城市中海量数据用“查字典”方式归类、获得,AI算法模块化输出,并通过数字网关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互通,很好解决了智能城市建设面临的数据安全、人才匮乏等难题。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网络领域专家尹浩看来,5G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融为一体,产生了远超5G技术本身的聚合效应,只有通过技术间聚合、发酵,产生“核聚变”才能成就“杀手级”的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5G对数字经济的贡献,从宏观上看,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新引擎,带来万亿级经济增量;中观层面,将影响各个行业,如ICT的关联产业、垂直的行业应用等;微观层面,各类To C和To B的应用诞生,将拉动居民消费、激发企业投资。

  对于各行各业该如何拥抱5G时代,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建议,在设计5G应用时,要结合业务逻辑寻找结合点;在描述5G落地应用时,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应用场景;在结合5G应用时,应当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只有用足够的诚意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没有好的应用,用户不愿意买5G手机;没有5G用户基数,应用开发者没有动力开发5G的应用。要打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局,需要运营商和头部手机厂商承担行业责任。”秦飞表示。

  “5G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用得好。”苗圩认为,随着5G应用场景拓展,除了满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联系之外,绝大多数的应用将会像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中国将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推进5G在产业发展、信息消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融合与应用,助力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5G驱动数字经济驶入 发展快车道

2019-11-22 08: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