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赴港上市潮涌 但破发率超A股6倍

2019年01月14日 08:3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记者 邹煦晨

  

  2018年,“港股热”常被提起,与此同时,破发率高也是港股留给部分投资者的深刻印象。

  那么,港股2018年新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如何?《国际金融报》记者用数据来做一个解读。

  两行业新股明显增多

  港交所官网显示,纵向来看,2018年,港股新上市公司有208家(不包括转板企业),相较于2017年新上市的161家公司,数量增长29.19%。

  横向来看,2018年港股新上市公司的数量是A股的1.98倍,而2017年港股新上市公司的数量仅为A股的36.76%。

  资深财经评论人士朱邦凌对记者表示,在港股上市,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国际影响力,促使公司管理、信息披露更加国际化。上市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短,上市的成功概率高。此外,有不少亏损或存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新经济企业,也能在港股成功上市,进一步催生了“港股热”。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此前表示,截至2018年12月18日,包括小米、美团在内的28家新经济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融资额累计约1360亿港元,占2018年募集资金总额的近一半。

  记者就新股所属行业和2017年进行了初步比较,建筑业仍是主力行业,但在新股中的比例由2017年的23.6%下降至15.38%。

  与此同时,支援服务、金融、工业工程等行业的新上市公司比例有所下降,其中金融和工业工程的比例下降明显,跌落前五名。

  而地产、软件服务等行业的新上市公司明显增多,数量排进前五,其中地产业新股占所有新股的比例由2017年的3.57%升至2018年的7.69%,软件服务由2017年的4.76%升至2018年的7.21%。

  四行业全部破发

  查看上述新股的表现,记者发现,虽然港股新上市公司数量在增长,但破发情况不容小看。

  Wind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 208家新股中有141只收盘价(后复权)低于发行价,比例高达67.79%。其中,破发幅度超过60%的就有21家。

  而同期A股仅有10家年末的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比例只有9.52%,港股破发率约超A股的6.12倍。

  李小加曾表示,港股新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和交易价格,是由买方和卖方共同博弈产生的。如果一只新股发行时市场对它的预期普遍比较乐观,那么新股定价自然就会比较高,上市后一旦大市下跌或者市场对它的预期变得比较悲观,它的价格就会下降,于是出现股价低于发行价的破发现象。

  另外,股价跌幅大与业绩不理想存在很大关联。

  上述21家跌幅超过60%的公司,除千盛集团控股外,均在2018年上半年上市。

  这意味着2018年中报就能体现出公司上市前后的业绩变化。

  据记者初步统计,2018年上半年,上述2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有15家,平均归母净利润亏损5192.51万元,而2017年上半年平均亏损1510.37万元,即从平均值来看,亏损变大。

  相比之下,港股2018年上半年上市的全部新股,其2018年上半年平均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1%。

  从行业来看,有四个行业出现的破发企业较多,分别是建筑业(19家破发,破发率为59.38%)、纺织、服饰及个人护理业(13家破发,破发率为92.86%)、软件服务业(12家破发,破发率为80%)、支援服务业(10家破发,破发率为71.43%)。而破发概率最高的却不是上述行业,而是工业工程、食物饮品、石油及天然气、农业产品等四个行业,全部新股均破发,数量分别为9家、7家、4家、1家,涉及共21家企业。

  股价振幅

  除了破发,港股也有不少新股涨势喜人,截至2018年末收盘,有16家新上市公司股价相较发行价增长超过60%,其中10家来自建筑业。

  从振动幅度来看,2018年,港股新上市公司年内最高价相较于最低价的平均倍数为1.77倍,而A股这一数值为2.83倍。

  一位券商研发部高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港股市场外资比例较高,机构投资者更多,投资者相对更成熟一些,情绪化思考较少,投资更多是根据公司基本面及要素来进行。

  从个股来看,股价振动幅度会影响投资者的心情,振幅越大,投资者的心情越可能忽高忽低。个股2018年年内最高股价和最低股价相比,达到10倍以上的有: ATLINKS(25.67倍)、名仕快相(14.61倍)、毛记葵涌(12.65倍)、金泰丰国际控股(11.86倍)、宾仕国际(10.87倍)、ISP GLOBAL(10.59倍)、MINDTELL TECH(10.56倍)等,这7只新股的投资者心情堪比“坐过山车”。

  从行业来看,有5个行业的新股股价波动较大,分别是农业产品、石油及天然气、家庭电器及用品、纺织服饰及个人护理、食物饮品。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