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日央行炒股形成巨额负债 专家称我国效仿将扭曲A股

2019年01月11日 07:22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苏诗钰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是否适合购买股票或ETF引起市场热议,不少机构分析师众说纷纭,举例子列数据,将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进行比较分析,较多机构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弊大于利。

  中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秦培景近期表示,部分央行会购买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为管理外储的方式,但是直接购买本国的股票是极其例外的操作,这么做的就只有日本央行(2002年持续至今)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金管局的操作(建立平准基金)。金管局目前已经实现退出,而日本央行目前把扩张资产负债表购买股票ETF已经作为常规化的宽松工具之一。日本央行的股票资产购买计划始于2002年9月,持续2年,总额约2万亿日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股票市场。这轮资产购买于2007年10月开始逐步退出,不过随后2008年便遭遇金融危机,于同年10月暂停处置计划,并于2009年2月启动了新的股票购买计划(同样出于稳定股票市场目的),持续至2010年4月,总额3880亿日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日本央行购入本国股票,一方面为了提振国内股市,另一方面是作为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购买股票或ETF操作首先需要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界定的央行业务范围,不包含投资股票市场。另外,与日本长期处于通货紧缩不同,需要央行持续不断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提振通胀。相反,中国人民银行始终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量化宽松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要性不大。可见,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大规模购入股票或ETF条件并不成熟。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央行的业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而购买股票显然不在央行业务范围,因此首先在法律上央行是否有权买股票就值得商榷。另外,即便是外国央行直接入场购买股票的情况也很少,一般发达国家主流社会是反对央行直接参与证券市场的。央行直接买卖股票,显然有违市场化原则,等于额外释放了很多流动性,扭曲资本市场。日本央行为了防止股市崩盘,大举买入ETF基金,虽然推高了股价但是导致流动性降低,不利于个人投资参与,也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运作。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过多,已经难以退出,形成了过大的央行负债。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效仿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的行为与中国国情不符,也会存在道德风险。比如,什么时间点入市,以及什么时间点退出都存在道德风险。股市投资是私人部门行为,央行从逻辑和法理上来讲,都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法》并没有指出它可以直接投资股市。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