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美股十月“过山车”

2018年10月29日 09:58    来源: 国际金融报    

  “10月,是股票投资最危险的月份之一。其他危险的月份是:7月、1月、9月、4月、11月、5月、3月、6月、12月、8月和2月。”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调侃,竟然成了市场上的“预言”。在美国股市的历史上,两次让无数投资者倾家荡产的大崩盘,恰好都发生在10月:1929年10月、1987年10月。

  2018年10月,美股跌多涨少,市场波动性的提高使投资者感到紧张。

  10月24日,美国三大股指集体重挫。科技股云集的纳斯达克指数收跌逾4.43%,创2011年8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超600点,跌幅达2.41%,创三个月以来新低,抹平年内全部涨幅;标普500指数下跌3.09%,创5个月以来新低,同样抹去年内所有涨幅。

  不过10月25日,美股迎来大幅反弹,纳斯达克指数上涨近3%,创7个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标普500指数涨逾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逾1.6%。

  美股如过山车般大幅波动牵扯着投资者的神经。

  美银美林量化分析团队的最新研报指出,其美股熊牛指标显示,美股距离见顶转熊也许只剩21个月时间。

  近期已加入华尔街空头行列的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Michael Wilson更是火上浇油,声称美股更大的痛苦还在后头。

  橡树资本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则乐观一些,他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反应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投资者的决策一定要基于实际内在价值和参与者的情绪。当前美股市场估值确实高于内在价值,但只是稍高。所以当前可以肯定的三件事是美股不是熊市,不会崩盘,不该变现。”

  但考虑到经济复苏形势和美股牛市已进入老龄阶段,霍华德·马克斯警示说:“预计今后下滑的可能性大于上升。”

  机构大撤退

  高盛指出,尽管标普500指数在过去9年中有8年实现了第四季度上涨,特别是中期选举年的第四季度会迎来反弹,但2018年可能会不一样。

  从宏观环境来说,随着美债收益率走高;中期选举临近,市场对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忧虑正在上升;再加上税改带来的企业盈利增长开始放缓等因素,美股年底反弹很有可能实现不了。

  早在今年5月,美银美林量化分析团队就发布报告称,该团队发现被触发的美股熊市指标数量大幅增长,已经达到13个(总数19个)。

  10月22日,美银美林提供了公司的最新熊市清单,相关的触发指标数目继续增加,达到14个(74%)。已经拉响警报的指标包括美联储利率高于0.75%(现2-2.25%)、标普500近24个月回报率大于30%(现36%),标普评级B以下公司平均表现超越评级B+以上的公司等。

  对冲基金Horseman Global因其净看跌倾向,被称为全球最“悲观”对冲基金。其首席投资官Russell Clark曾经在上个月的致客户信中表示,下一个大空头时刻已经到来。本月,他又在致投资者信中重申会坚持净空仓格局,而不是追随大众追涨。

  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主席、首席执行官Larry Fink此前表明,早在10月中旬美股大跌前,机构投资者们就已大规模减仓。贝莱德数据显示,有多达248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资金在第三季度被赎回,美股长期资金净流入创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

  彭博追踪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三季度的贝莱德机构资金净变动规模是2015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大的,而比机构投资者资金出逃还要多的是非ETF股指类产品,出逃规模多达308亿美元。

  高盛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从今年1月开始,机构投资的ETF开始出现资金流出,而个人投资的ETF资金还在稳定地流入。高盛将最大的74个ETF按照所有者数据、期权数量和以往经验,分成“专业”(机构)和“个人”两类。研究显示,在股票类和固定收入类ETF中,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流出趋势都比较明显。

  流动性担忧高企

  截至10月26日,衡量标普预期波动性的“恐慌指数”VIX上升至24.22,与历史均值相比,该指标超过20已算是处于高位。

  摩根大通跨资产基本面首席策略师John Normand表示,美股最大的问题是高估值。目前历史市盈率和远期市盈率都比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危机时要高,道琼斯指数过去十年的平均市盈率约为15.73倍,当前市盈率为18.16倍,现在的估值接近过去10年的上限。

  “任何预示经济下行的信号都可能使股市暴跌,而市场流动性紧缩将火上浇油,进一步加速股市的下跌。”John Normand说。

  投资公司Investment Management Associates首席投资官Vitaliy Katsenelson表示,目前的平均股价比历史平均估值高出73%,股市在历史上只有两次比今天更贵:一次是在大萧条之前,另一次是在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

  9月中旬,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Michael Wilson就曾表示,美股将进入“滚动熊市”,即不同板块、行业或资产轮流出现下跌。

  进入10月后,美股领跌板块恰好是此前华尔街投行的重仓股,即成长股、科技股和可选消费品板块的股票。由于这是大多数人的风险敞口所在,所以10月的大幅波动比2月的那轮深跌更能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近期Wilson 多次发表研报,强调“滚动熊市”理论依旧成立,板块轮流下跌很快要蔓延到整个大盘,美股近期任何反弹的尝试都不会持久。由于预期成长股、科技股和可选消费品板块还会再跌6%至8%才能触底,摩根士丹利建议投资者此时不要趁低入场、轻举妄动。

  另外,Wilson还表示,“随着美联储计划和欧洲央行加紧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缩减步伐,在2018年底之前,全球流动性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

  10月17日,美联储公布了9月25日至26日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纪要显示,大多数美联储成员都认为继续循序渐进加息是适合的,展示了美联储将继续坚定加息的信心。

  瑞士著名投资大师Felix Zulauf近期给出了最悲观的警告:大量流动性正从市场中撤出,预计到2019年中,美股或将从峰值下跌25%至30%。

  财报预期不佳

  除了流动性担忧外,微观公司的营收状况也难以支撑高股价。

  财经信息供应商FactSet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超过半数上市公司的营收仍超出分析师的预期,但营收增长速度已放缓。

  “整体而言,已经公布了财报的上市公司,虽然它们的销售额较华尔街分析师此前预期的平均值高出了0.5%,但低于五年平均值。”FactSet的高级财报分析师约翰·巴特斯(John Butters)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

  表现疲软的营收数据已经给市场带来了压力。贝斯普克投资集团(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的分析师指出,“每股收益符合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的公司在财报公布当天的开盘股价大部分处于下跌状态,每股收益不及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的公司的开盘股价更是平均大跌超5%。只有当公司营收超出预期时,市场压力才会减轻。”

  标普全球评级美国经济学家Satyam Panday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美联储加息表明经济正以健康的步伐运转,这对企业的收入和股息增长都有利。但更高的利率也意味着依赖于长期现金流折现公司的估值(如科技公司)受到压力,进而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

  10月24日的美股大跌元凶之一就是科技股重挫。五大科技股FAANG股票集体大跌,且跌幅均超过3%,市值一日蒸发超万亿:苹果收跌3.43%,亚马逊收跌5.91%,奈飞收跌9.4%,Facebook收跌5.41%,谷歌收跌4.8%。

  10月25日盘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亚马逊公布的财报也令人失望,科技股再次重演小型“血洗”行情。

  中期选举风险

  美国中期选举一直被视为美股的风险之一。

  随着11月6日选举日益临近,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大阵营加大造势和拉票力度。中期选举因关乎美国下阶段政治格局而备受瞩目。今年中期选举的一大看点在于共和党掌控国会两院会否产生钟摆效应,令民主党夺回众议院。分析人士称,如果共和党失去国会多数席位优势,从减税到移民等政策或面临不确定性,也可能给股市带来短期震荡。

  数据显示,美国股市通常在中期选举前大幅震荡,而之后又反弹。标普500指数在中期选举后平均上涨31%。但高盛首席股票策略师David Kostin认为,投资者应当谨慎,押注11月6日中期选举后股市上涨存在风险,“目前不同寻常的政治环境使得中期选举前后典型的市场模式变得不那么可信。”

  渣打银行也预测,特朗普面临的风险非常高。最新民调显示,目前共和党在国会众议院选举中的民意支持率并不乐观。

  或将拖累经济

  美股波动不仅仅影响投资者。

  高盛认为,今年初美股还是经济增长的明显贡献者,但如果美国股市继续走低,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从当前的“中性”变成“拖累”,而这又将反过来限制股市反弹。

  “最可能的情况是美股对明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拖累达到0.25%。如果美股跌幅扩大,并导致金融市场状况进一步收紧,那么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拖累程度也将显著扩大,或使2019年四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速降至1.6%,不仅低于我们对潜在增速的预期,也低于我们2%的基准预期。”

  高盛分析师Jan Hatzius及Dean Struyven认为,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有助于提振消费者信心,从而鼓励消费支出,这间接为整体经济增长带来积极作用。但是相反的,如果股市下跌,也会对GDP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预计到2020年底美国将迎来下一轮经济衰退。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