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增持潮涌动 128公司重要股东护盘

2018年09月06日 08:02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富森美控股股东刘兵在8月31日和9月3日合计增持公司13.10万股股份;且自今年6月21日起,其已累计增持208.88万股,累计增持金额共计5388.69万元。图为富森美日K线图。

  8月以来累计增持金额153.12亿,“迷你”增持遭监管问询

  近来大盘走势一直萎靡,上证指数在2600-2700点之间反复震荡,成交量低迷。《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公告接连不断,增持潮持续涌动。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股价持续下跌之后,重要股东护盘或抄底意图明显,不少增持仍是停留在嘴上的“迷你”增持,监管需要动真格,才能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本报记者苏启桃

  股价大跌 增持公告密集发布

  9月4日晚间,富森美发布增持进展公告称,公司实控人、控股股东刘兵以个人资金在8月31日和9月3日合计增持了公司13.10万股股份;且自今年6月21日起,其已累计增持208.88万股,累计增持金额共计5388.69万元。公告还披露,基于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和对公司未来前景的信心,本次增持后,刘兵还将按计划继续增持。此前披露的增持计划是拟用不少于1亿元的资金增持不超过2%股份。

  9月5日午间新筑股份也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财务总监贾秀英在9月4日增持了公司39100股。

  事实上,放眼整个A股,随着股价的不断下行,重要股东增持各自上市公司股份的情形一直在持续。

  wind数据显示,仅9月以来,A股已经至少有74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了自家公司股份,增持金额达到18.91亿元。再将时间拉长一些,8月以来,已经有128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增持,增持金额累计达到153.12亿元。

  具体来看,增持的股东既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董监高,也有他们的亲属等,而增持的理由如出一辙,基本上都是“看好上市公司未来发展”。

  但是在分析人士看来,在当前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重要股东增持或推出增持计划,更多的意图或是护盘或抄底,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公司而言,才可能真的看好未来前景而进行增持。

  《金融投资报》记者梳理发现,9月以来增持的74家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今年来股价都是下跌;其中,67家下跌,仅7家上涨。伊之密、海能达等5股今年来跌幅已超过50%;永艺股份、云意电气等17股跌幅超过40%;而跌幅在30%以上的更是达到34家,占比接近五成。

  而从业绩来看,今年来股价逆势上涨、股东还在9月增持的7家公司业绩确实很漂亮。比如科伦药业,今年来股价上涨10.75%,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7.92亿元,同比增长57.68%;净利润8.13亿元,同比增长170.56%。9月3日,公司副总经理赖德贵增持了8600股,加上此前两次增持,今年来其已经累计增持了22800股。

  “迷你”增持搅局 监管需动真格

  不管增持的原因是抄底、提振股价还是真的看好公司未来,总体而言,重要股东的增持公告对持股中小投资者而言都是正向解读。但是,就在这些重要股东增持公告中,却出现负面现象,某些公司增持停留在嘴上,说好的拟大笔增持,最终却是“迷你”增持,被指“忽悠”投资者。

  比如,今年2月1日,华铭智能实控人、董事长张亮推出拟在6个月内增持公司不超过2%的股份。但是6个月之后,增持期满,其仅累计增持了2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0.01%。

  无独有偶,星源材质也在今年2月8日披露了控股股东、实控人陈秀峰和陈良6个月内增持不低于3700万元、不高于5760万元,累计增持股份比例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1%的增持计划。但是,增持期满,截至8月7日,陈秀峰实际增持10万股,占公司股本比例仅为0.05%;陈良未增持公司股份。

  无论华铭智能还是星源材质,两家公司在发布增持计划之后,股价都走出了一波行情,涨幅甚至翻倍,但增持期满,投资者才发现被“戏耍”了。当然,这样的“迷你”增持也引来监管问询,8月7日,华铭智能就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张亮实际仅增持0.01%的具体原因,是否与增持目的、增持计划相违背;核实说明张亮出具增持计划时,是否进行了履行能力和可行性分析。8月9日,星源材质也收到类似的问询函。

  对于深交所的问询,两家公司自然都极力开脱。但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认为,上市公司发布重要股东增持公告,必须落实交易所及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披露重要股东增持股份的下限。像华铭智能的公告只披露了实控人增持的上限“不超过总股本2%的股份”,但对下限没作出具体规定,这本身就不符合沪深交易所相关规定的要求。这样的增持公告原本就不应该对外发布。

  另外,皮海洲还建议,基于“迷你式”增持对市场的欺骗,甚至不排除以“增持”之名来操纵市场的可能性,因此,对于“迷你式”增持不能限于问询与关注,还应该加强对“迷你式”增持的监管,在治理“迷你”增持的问题上须动真格。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