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量化基金规模年内骤增三成 294只平均亏损8.14%

2018年08月27日 12:08    来源: 证券日报    

  专家表示,A股市场机构化进程刚刚开始,主动量化投资在未来5年到10年里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明山

  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调整,权益类基金受此影响在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不佳,近八成基金的规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缩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虽然今年以来294只量化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8.14%,但规模却未受业绩影响,在震荡行情中稳步增长。今年以来截至8月24日,341只量化基金(A/B/C类合并统计,下同)的总规模已经扩张了近三成。

  《证券日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量化基金规模在今年逆势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判断目前市场估值处于底部,而量化策略在震荡市场有较大优势。正如景顺长城基金基金经理黎海威所言,A股市场机构化进程刚刚开始,基于基本面的主动量化投资在未来5年到10年的时间里还有非常大成长空间。

  量化基金年内业绩不佳

  无碍规模稳步增长

  公募基金市场上第一只量化基金成立于2004年8月份,光大量化最先“亮相”。随后,量化基金并未像想象中那样快速发展,而是受模型开发技术有限、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陷入了瓶颈期。从2015年以来,量化基金才得以快速扩张,量化基金在震荡行情中的表现也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以来,A股市场走出长期震荡调整行情,主要指数均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上证综指已经由年初时的3307点下行至2729点,今年以来已经累计下跌17.47%。公募基金市场上的权益类基金由于持有比较高比例的股票,也均遭遇了不同程度亏损,《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拥有数据统计的2022只权益类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为-10.89%,近九成的基金均有所亏损。

  反观量化基金,虽然在今年以来的整体运行情况也是亏损(294只量化基金在年内的平均回报率为

  -8.14%),但较所有权益类基金的亏损情况来说,已经能够凸显出其在震荡市场的投资优势。《证券日报》记者从多位量化基金经理处了解到,量化基金可以做到360度的全市场扫描,通过精细化的投资运作掌握细微的结构性投资机会,这突破了基金经理时间、精力有限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量化基金在今年以来的整体亏损却并不妨碍其规模稳步增长。《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拥有数据统计的294只量化基金在今年年初的总规模为1726.17亿元,截至8月24日,按照294只基金的最新基金净值及其基金份额测算,其合计规模已经达到2220.55亿元,今年以来已经扩张了近三成。其中,规模最大的量化基金为嘉实沪深300(160706,基金吧)ETF,该基金的最新规模已经达到161.43亿元。

  看好底部机会

  基金公司加速布局

  《证券日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除量化技术进步、量化人才配备齐全等因素外,量化基金规模逆势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判断目前市场估值处于底部,市场风格在短期轮动加快下,采用量化策略的基金具有明显投资优势。另外,量化基金所采用的多因子选股模型,能够覆盖更多的投资标的,能够更全面、更广泛的把握市场。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市场上新成立的量化基金已经达到48只,合计首募份额高达115.36亿份。《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各基金公司纷纷加速发行量化基金产品,由于看好量化基金在震荡行情下的投资机会,诸多权益类基金也开始向量化基金转型,在转型成为量化基金后的业绩有了明显改观。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经有11只基金转型为量化基金。

  如万家基金的万家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该基金是由此前的万家瑞旭灵活配置转型而来,转型后该基金采用量化策略运行。在转型后的8个多月时间里,该基金获得了对沪深300指数全胜的超额业绩,5.85%的超额收益在同类基金中同样位居前列。

  万家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经理陈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量化策略在震荡的市场行情中往往能够大展身手,在震荡偏强的行情中,量化策略的基金可获得非常可观的超额收益;在震荡偏弱的市场行情中,量化策略的基金能够展现出其强大的抗跌能力,通过超额收益获取长期绝对收益。”

  事实上,看好量化基金在震荡行情中的表现几乎已经成为了绩优基金经理的共识。如景顺长城基金(博客,微博)基金经理黎海威,具备多年量化投资经验,同样看好量化基金在当前市场的投资机会。黎海威表示,A股市场机构化的进程刚刚开始,基于基本面的主动量化投资在未来5年到10年的时间里还有非常大成长空间。

  “量化基金的优势在于其持仓比较分散,随着数据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可以找到更真实全面的数据判断。因此,量化基金的超额收益会相对稳定,信息比和月胜率也会相对较高,可以达到获取相对稳定的超额收益目标。”黎海威说。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