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力推基金公司扎堆布局 短债基金异军突起

2018年07月09日 06:27    来源: 中国基金报     陆慧婧

  资管新规要求期限错配的存量理财产品规模不能新增,而银行自己的净值型产品进度偏慢,加上权益类市场情绪低迷,摊余成本法货币基金也受到风险准备金规模200倍的限制,短债基金脱颖而出。

  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市场震荡不已,固定收益产品被看好,短债基金这个小众品种正在异军突起,尤其引人注意。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纷纷推出短债基金,新发及上报短债基金的数量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基金公司银行大力推荐

  银行渠道一改以往不太推荐债券基金的作风,积极推荐短债基金。兴业银行将短债基金当做银行理财的替代品,宣称年化收益率超过5%、持有7天赎回费为零;招商银行将一款短债基金纳入其私人银行短期限产品重点推荐名单。

  在银行及基金公司双重力推之下,短债基金销售成绩喜人,5月份成立的平安大华短债基金首发规模15.85亿元,光大保德信超短债基金首发也有24.46亿元。存量短债基金二季度末规模比一季度增长明显,大成景安短融基金二季度末规模11.80亿元,增长68%;嘉实超短债比一季度增长了两倍多;而金鹰添瑞中短债的规模达到63.6亿元,比一季度增长了3倍。从收益率上看,大成景安短债、嘉实超短债、金鹰添瑞等短债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均超过3%。

  基金公司人士将短债基金二季度的规模增长归结为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缺乏。“资管新规要求期限错配的存量理财产品规模不能新增,而银行自己的净值型产品进度偏慢,加上权益类市场情绪低迷,摊余成本法货币基金受到风险准备金规模200倍的限制,短债基金脱颖而出。长远看,银行布局净值型产品还需要2~3年时间,即便布局完成,基金公司也有自身的投研优势,短债基金仍有竞争能力。”华南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解释布局短债基金的原因。

  “行里出过内部通知,资管新规后现有的理财产品不再新增额度。”上海一位银行理财经理透露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确实供应不足,短债基金收益率还不错,也会向客户推荐。但毕竟不如理财产品稳健,不是所有客户都能接受短债基金,多数客户只是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需要配置一部分,购买金额在5~10万。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电商部总监表示,正在考虑发行短债基金。“考虑发行短债基金并非来自银行渠道的定制需求,而是公司内部评估认为这类产品比较受市场欢迎,毕竟股票市场不好,其他类型的产品也很难卖。”

  与货币基金相比各有优势

  在深圳一位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看来,短债基金可以看做货币基金的有限替代,毕竟两者的投资范围、久期还是存在不同。“尽管同为短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但短债基金与货币基金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货币基金以投资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回购为主,短债基金80%以上资产投向债券;其次,货币基金久期为120天,短债基金久期基本在1年左右,一些超短债基金久期缩短至不超过270天。综合比较看,货币基金是现金管理工具,短债基金久期短,比普通的债券基金波动小,在债券牛市中可能跑不过普通纯债基金,熊市时则较为抗跌”。

  “现阶段短债基金收益率比货币基金收益高,银行愿意推荐。事实上,超短债和货币基金在不同市场阶段各具优势:在流动性逐步转向宽松的过程中,短债基金收益率略好于货币基金,货币政策平稳的情况下,短债基金收益率和货币基金接近,但在市场资金面由宽转紧的时候,短债基金收益率不如货币基金。总体上,货币基金流动性更好,摊余成本计价法也更容易为投资者接受,短债基金整体竞争不过货币基金,但在特定时期,银行也愿意卖。”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销售部人士表示,其公司旗下已有一只短债基金,目前没有继续上报的计划。

  实际上,短债基金多的发展并不顺利。2007年,易方达月月收益、诺安中短债、博时稳定价值、泰信中短债等多只短债基金曾批量转型,市场上仅剩下嘉实超短债一只短债基金。“短债基金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很难与货币基金拉开差距。”上述华南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称,现在短债基金的发行热情能否形成趋势还不好说,仍要看债券市场的整体行情。“公司准备再报一两只短债基金,而不会报太多,因为很难判断产品获批时债市会如何。”

  “资金面紧张的时间毕竟较短,从长期来看,短债基金收益率比货币基金高,净值波动也更明显。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迎来小牛市,短债基金可以获取年化5%左右的收益率。但若以高等级短久期信用债作为主要配置,短债基金一般年化收益收益率在4%左右,不如理财产品目前5%左右的收益率。不过,未来随着银行理财转为净值型产品,封闭期较短的理财产品不能配置非标,短债基金优势又会显现出来。”上海一位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称,上半年债券收益率已下行很多,下半年债券市场收益率能否继续下行仍不确定,是否要布局短债基金仍需观察。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