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鸿茅药酒疑石落地:网上妄言一席,线下真相千里

2018年06月22日 16:28    来源: 千龙网    

  来源:青岛新闻网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钱钟书《围城》

  最近,回看了陈凯歌导演之前的一部电影——《搜索》,感慨良多。片中,由高圆圆扮演的公司白领,因为一次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小事,蝴蝶效应般地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暴力。

  网民们因为片面的、一些自认为是事实的东西,不明就里、肆无忌惮地对她口诛笔伐,女主的人生与经历,也由此发生了巨变,更深深影响到了涉及“让座事件”的社会各方,让人实感互联网之威力。

  网络之剑,杀人于无形。

  也是在最近,鸿茅药酒事件,让人不禁闪回出电影《搜索》里那般网络舆论之殇。许多自媒体人在没有客观证据和权威机构给出调查结论之前,一起吐槽鸿茅药酒的“神”、炮轰着鸿茅药酒的“毒”,真与那电影《搜索》中的吃瓜网民并无二致。却忘了儿时就知道的,人生中最最简单的道理,“任何没有客观求证过的事实,可能是真理,也可能是谬论”。

  随后,这一事件不断发酵,铺天盖地的资讯、评论快马加鞭,造成了无法预估的后果,涉事多方都受到了蝴蝶效应般的巨大影响,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更是饱受巨额经济损失与负面影响。

  而就在几天前,沉寂已久的鸿茅药酒事件,再起新番。

  2018年6月7日下午,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官方微博上发布“致广大消费者、全国合作伙伴的一封信”,对于自媒体谣传的种种关于产品的质疑,一一答疑解惑。

  首先,药品生产质量问题首当其冲,成为了之前争议的焦点问题,而声明中也率先答疑,明确指出,关于备受争议的药品生产质量之惑,在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督导下,多次的监督检查、飞行检查,特别是2018年3月到4月的各车间、人员、设备等情况的管理落实中,三次飞行检查均抽检合格,符合国家相关要求、规定。

  “质量关”严守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抽丝剥茧,看看其他方面鸿茅药酒给出了怎样的作答。

  对于近半年来,自媒体与相关人士广泛质疑的鸿茅药酒及其有关原料,其中在2015年及2017年度两个不同时段内,对企业中药原材料沉香、天冬、羌活、莲子、当归、砂仁等药材的抽检方面,结果均合乎规定。

  人们总是警惕过去,担忧未来,正因为事实尚未出现。而再多的质疑与不解,也正因事实的理清,终有拨云见日之时。铁证之下,不论是药品质量还是中药材质,都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检验与鉴定,可以说,这正是给了消费者再一次坦荡选择的条件,也给了涉事企业一次证明自身的机会。

  而后在声明中的几点释疑,更加吸人眼球。作为鸿茅药酒的主材之一的豹骨与人工麝香,在购买使用方面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此次内蒙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在企业现场进行了出入库、生产及使用的多层核实,结果均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不仅如此,鸿茅药酒处方中的附子、天南星及半夏等中药品种,被此次声明中也终于“沉冤昭雪”,声明表示,如上几种中药品种皆为炮制加工品,均不属于毒性中药品种。

  另外,鸿茅药酒事件反映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讨论点,就是自媒体提到的“毒”,其实反映出了药品服用量与定性的关键所在。

  2003年11月25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公布第六批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通知》(国食药安[2003]323号),公布鸿茅药酒为甲类非处方药。

  2004年至2017年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共检索到鸿茅药酒不良反应报告137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瘙痒、皮疹、呕吐、腹痛等。根据鸿茅药酒这些年销量推算,其不良反应率约为百万分之二点六,比不良反应率 “十分罕见”(低于万分之一)的标准还要低近40倍!

  对于网民倍感疑惑的“非处方药引发身体不适”的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也给出了答复,非处方药也是药品,也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使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用药次数,也不能擅自延长用药疗程,更不能擅自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那么,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药三分毒”,问题其实就在于一个服用的度量上,就好比,再好再美味的食物,吃多了也会吐;再滋补再健康的补药,服用过量也同样过犹不及。

  正如网易曾经转载发表过的一篇关于“可乐类饮料或致癌”的评论文章中所说,言论激进者眼中的致癌,其实是将危险放大后的结果,是在一个极端条件或不可能发生的状况下“自我意念中的一种恐怖达成”。

  文章中说道,每天饮用1000罐可乐,或许会致癌。而任何一个正常人,是不会更不可能一天之内喝下1000罐可乐的。

  最后,除药酒本身之外,饱受争议的鸿茅药酒配制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也给出了确定答案。在2018年5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答复》中指出,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显示,鸿茅药酒配制技艺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均符合相关规定。

  自媒体平台是当下了解世界、共通有无最好的网络工具,但同时也有可能是谣言流言最根源的邪恶巢穴。此次相关部门对鸿茅药酒的质检报告,用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对事物存疑,却不应该用存疑去笃定事实,甚至扭曲真相。

  至此,长达两个月之久的,悬在消费者心中的巨大疑石,终于稳稳落地,真相也随之大白于天下。

  一家传承近300年的老字号产品,在谣言面前轰然倾倒时,我们还是不得不感慨网络谣言的致命威力。

  这一刻,鸿茅药酒“毒”评事件,正式被画上句点,网民看客也就纷纷四散而去,但围绕在鸿茅药酒事件左右、值得深思的种种问题,却愈加显得刺眼与关键。

  而对于国家监管部门而言,如果借此事件,加快出台一些关于中药发展的顶层设计,也算抓住了一个该领域、该行业破题的致胜关键,这对未来类似事件的处理与解决,都不失为一种助力。

  而作为涉事者、或者普通网民,给我们最大的反思,就是社会公共评价的尺度与准度。换句话说,网络言论对于社会与个人、企业与消费者的巨大影响,不夸张的讲,就是一句话,一席字,既可以成人;也可以杀人。

  而作为普通民众,谣言的接收者,在任何不擅长、不了解的领域里,也常常会忘了“谣言止于智者”,总是容易轻信于人。我们可以简简单单地听信了自媒体的“毒”论,也就可以随随便便地审判了鸿茅药酒的产品。

  想起了鸿茅药酒事件中涉事的多方,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对于“流言”的深刻评说,更想起了作为人之根本,人性至善之基础的、一份对生命最基本的崇敬感与应有的认真态度。

  我们对生命所有的责任,都应写在客观的事实里,而不应在耸人听闻的评谈中。

  一切问题,在未经查实之前,将一个企业的产品直接评价为“毒药”,这不仅是对涉事企业的抹黑与企业发展毁灭性的灾难,更是对普通的、毫无专业医学知识的无辜网民的生活扰动。

  我们的爸妈,一天可能会给你我的手机上,转来十几条不止的网络流言微信:喝可乐致癌,肉松面包上的肉松是棉花做的,大米跟紫菜都是塑料做的,小孩溺水只要不超一小时,用“倒背法”可以救活,等等等等。

  而这种种流言的背后,都不乏一方看似权威的机构、平台或个人的引导发声,也因其遣词造句之“狠、辣”,以“重口之谈”成功吸引受众,并被广泛传播,最后,更会引发大范围的网民恐慌与涉事各方的重大损失。

  无独有偶,网络流言之下“被闪到腰”的企业,绝不止鸿茅药酒一家。

  2011年6月13日,伊利股份跌停,全天46万手的成交量和7.6亿元的成交额,均创下伊利股份历史之最。此次跌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上出现的一份署名为“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的公开举报信。

  笼罩在伊利头上的谣言随即被查证后粉碎,而同样受过网络舆论重创的,还有一夜之间倾垮的、曾经的知名乳品企业圣元奶粉,它也曾因遭受网络舆论攻击,企业损失近30亿元人民币。

  2005年7月,某时报收到匿名来信,披露95%的国产啤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致癌物质甲醛。随后,为谋得更多的点击量,该报擅自将“95%的中国啤酒含有甲醛”改为“95%中国啤酒甲醛超标”,致使当时整个啤酒行业销量大幅衰减,更有包括青岛啤酒在内的15个品牌的中国啤酒在韩国遭撤柜,中国啤酒在国内外市场的形象与信誉饱受损害,啤酒股票板块整体暴跌。

  还有2002年4月国内某时报的一则报到,也同样发人深思。文章刊载了微波炉在人体上沿神经纤维造成一种激素物质乙酰胆碱的积累,表示即使微波炉的微波发射极其微弱,也会引起许多疾病,微波炉的电磁外溢,更能造成永不愈合的烧伤等。该言论一经发布,就被国内近600家媒体相继转载,使得消费者固化了微波炉“恐怖杀手”的形象,微波炉产业陷入困境,当年五六月份全国微波炉销售,同比下滑40%。

  鸿茅药酒事件、伊利事件、啤酒事件、微波炉事件……太多的企业在流言中被拦腰斩断,更有太多的消费者为此成了惊弓之鸟,网络流言真的可谓伤己害人。

  人民网曾就网络谣言问题,专访过一位国内网络公关研究专家,专家当时的一席话让人久久难忘:我们要感谢市场经济大势之下的敏感与敏锐,却也应警觉、正视网络传播中,公众高密度关注的对社会、对个人的无限威力。

  借用世界科幻文学大师刘慈欣在《三体》中的两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世界的执剑人,同样也都是现实世界的破壁者。

  对于那片虚拟的网络,对于这片真实的生态,我们能做的,无非只有抓住事实与真相之后,才敢客观公正去评价。只有守住理智与客观,才能把握最真切的事实,给网络环境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色,一个原原本本、公平公正表白自我的机会。

  仅此而已。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