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00万只拿回20万!新三板基金频遇退出难题 知名机构被拉横幅维权

2018年05月30日 07:01    来源: 券商中国    

  2015年,新三板市场一片火热,不少投资者和机构跑步入场。然而,随后就是三板做市指数连续创出新低,并在2017年底三板做市指数跌破千点大关。昨日,三板做市指数再次创出历史新低。

  困扰市场还有流动性难题,从今年3月以来,三板做市的成交金额始终在1亿元以下。

  由于新三板市场整体下跌,且流动性骤降,不少新三板基金产品在到期退出时都遇到了问题,受牵连的不乏一些知名机构。

  券商中国记者近日获悉,多名投资者日前就某公募基金公司新三板产品向上海证监局进行了投诉。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北京某知名公募旗下一只名为“新三板1号”的基金因为延期清算而遭到投资者抗议,数名投资者甚至在证监会门口拉起横幅维权。

  “产品净值是0.6,却只能拿回0.22,也就是投入100万只拿到了22万。”因为缺乏流动性,新三板产品的估值一直是行业的难题。产品退出遇难题 知名机构遭牵连

  “我们买的产品是2015年4月22日成立的,合同约定两年存续期,一年延展期。去年就已经到期,做了一年展期,现在延展一年也到期了,产品正式结束。我们想把钱拿回来,但公司告诉我们现在不可能退出来,产品净值是0.6,却只能拿回0.22,也就是100万只拿到了22万。”投资者王辉(化名)向记者表示。

  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投资者购买的产品是某知名公募基金新三板混合资产管理计划。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该产品为基金一对多专户,备案日期为2015年4月22日,合同期限24个月,设立时募集资金总额为1.01亿元,成立时投资者数量为73人。

  记者拿到了上述投资者的投诉信,投诉信中提到的一点引起记者关注。这些投资者认为,该公募在管理产品过程中存在操作违约:

  关于产品期限,合同中第2页写到:本计划存续期限为2年,且封闭运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参与和推出。如本计划存续期满2年,计划所持有股票无法及时变现,本计划可展期1年。

  合同第27页写到:前两年为投资期,后一年基本为退出期,原则上不再投资新的股票,以持有择机推出变现为主。

  此款产品2017年一季报显示:股票仓位是41.45%,二季报显示股票仓位是82.65%,新买入了多只股票。也就是产品在2年存续期满的时候又大幅加仓。三季度股票仓位是76.78%,四季度股票仓位又上升到了89.8%。展期过程中,该公募又几次加仓,甚至在2017年四季度,明明知道新三板股票不好变现,临近展期结束还有一个季度时又做了加仓。

  “把展期做成了投资期,我们觉得这家公司严重违反了合同约定。之前公司和我们开了几次电话会议,基金经理承认展期时有加仓操作,也曾表态会承担责任。我们为此来了几次上海,公司很强势,现在新三板没有流动性,他们让我们等着,说是变现以后再给我们,但变现看上去遥遥无期。”王辉说。

  记者就此事向该公募基金公司求证,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根据产品合同表述,“前两年为投资期,后一年基本为退出期,原则上不再投资新的股票,以持有择机退出变现为主”,对比本计划两年末及产品到期日的持仓占比,根据合同约定进行投资操作,并未大幅加仓。

  该公募还指出,受新三板的流动性和三类股东的推进低于预期等影响,新三板项目投资的退出路径较为受限。接下去公司对会积极进行项目对外交流,寻找意向股份认购方,安排意向方和公司进行接洽及尽调工作,与意向方持续沟通谈判,推进认购意向达成等一系列项目退出工作。公司会坚持对投资人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产品。

  不过,记者对照该产品合同和产品季报后发现,投诉信中提到的加仓情况确实存在,“我们咨询了律师,现在准备走仲裁程序。律师也认为,这家公司确实存在违约的情况,应该可以按照第二年末产品所持资产来进行赔偿。”北京某公募被投资者拉横幅维权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北京某知名公募旗下一只名为“新三板1号”的基金因为延期清算而遭到投资者抗议,数名投资者甚至在证监会门口拉起横幅维权。

  记者查询中基协备案信息发现,该新三板1号资产管理计划成立于2015年4月28日,募集规模5000万元,合同期限三年,投资者数量37人。

  根据合同中的约定,该新三板基金应于2018年5月2日正式结束进入清算流程,2018年5月9日完成第一次清算工作,对账户中现金部分进行了分配,归属于各委托人比例为:19.5%。也就是说,如果是投资100万,目前拿到了19.5万元。

  根据合同规定,该公募基金应将股票卖出变现,但考虑到以上股票现市场价格较低,流动性枯竭,如立即变现会对股票价格造成较大冲击。因此,该基金提议由委托人通过表决方式,对该资管计划进行延期清算。而延期清算的议案则是,该资管计划延至2019年4月27日前完成清算,如果仍无法有效完成资产变现,需在此征询全体资管委托人。三板指数再创新低,产品损失惨重

  2015年,新三板市场一片火热,很多投资者和机构跑步入场。2015年4月7日,三板做市指数创出最高点2673.17点,成交额达到23.08亿元,为新三板最为辉煌的时刻,随后,三板做市指数开始一路下跌。

  2017年11月份,三板指数跌破千点大关后,便一去不回头。困扰市场还有流动性难题,进入2018年,整个三板指数的日成交金额已经不足亿元。昨日三板做市指数最低跌至861.52点,再创历史新低。

  三板做市指数一路下跌背后,多数投资新三板的基金产品损失惨重。

  据wind数据统计,1148只新三板产品有458只近期更新单位净值,其中 142只净值大于1,297只净值小于1,其中有29只产品单位净值低于0.6。数据显示,共有129只产品公布了今年以来的业绩回报,但其中98只都为负收益,占比高达76%,有9只产品今年以来的亏损幅度更是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公布净值的产品中最低的为申万宏源宝鼎新三板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目前净值为0.0315,今年以来亏损高达95%。中基协的备案信息显示,该资管产品2015年4月10日,到期日为2018年4月9日,产品规模为9900万元,成立时共有57个投资者。

  再来看看三板指数巅峰时期,也就是2015年的4月、5月和6月,1148只新三板产品中有430只产品在此期间成立,占比达到37.5%,成立当时三板指数仍在1600点以上,一部分产品已提前清算,但仍有不少产品的合同期都是2年或者2+1年,也就是如今这个时点正是合同到期日,而这些产品普遍大幅亏损又遇到流动性问题,面临退出难题。

  数据显示,6月份至年底,将陆续有25只基金产品到期。缺乏流动性,估值成行业难题

  “因为缺乏流动性,新三板产品的估值一直是行业的难题。”深圳一家参与新三板投资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例如上述投诉信中的新三板产品,如果用市值法来评估,净值为0.6,但目前却只能拿回0.22,也就是100万只拿到了22万。

  “大部分情况下,新三板产品的净值都是虚的,而且利用市值去计算的净值并不能代表产品的实际净值。”该基金经理表示。

  由于新三板交易极为不活跃,都是协议转让,流动性很差。例如,此前市值最大的新三板股票中科招商有时候股价是20元,有时候1-2元,甚至几毛钱、几分钱,股价并不能反映真实价值。所以,行业目前对于新三板的估值普遍采用成本法,也就是按买入成本和最终卖出的价格去计算,不考虑中间的价格波动。

  “即使有价格,因为没有流动性,也没法成交。所以净值确实不好估计,最终都要看标的实际卖出去的价格。”该基金经理表示。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