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黄河旋风收购上海明匠后助其业绩腾飞 创始人再回购打什么算盘

2018年04月27日 06:54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许自然 每经编辑 陈 旭

  4月26日,黄河旋风(600172,SH)一纸“子公司失控”公告震惊资本市场。

  黄河旋风坦言,由于子公司上海明匠对2017年年度审计工作不予配合,致使黄河旋风2017年年度审计工作不能进行,已丧失了对上海明匠的控制,并将其100%股权转让给上海明匠创始人陈俊。

  事实上,自被收购以来,上海明匠净利润节节攀升,从2014年的1177万元增长至2016年的1.26亿元,增幅约10倍,堪称“乌鸡变凤凰”。而在上海明匠引以为傲的IPP模式中,黄河旋风的支持同样举足轻重。

  那么,此番双方缘何“分手”,陈俊又在打着何种算盘?

  收购之后双方曾有“蜜月期”

  2015年5月,黄河旋风以7.88元/股,向陈俊等人发行5329.95万股股票收购其持有的上海明匠股权,陈俊由此成为上市公司股东。

  同时,陈俊等人承诺,上海明匠2015~2017年经审计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3900万元及5070万元。

  根据公开资料,陈俊出生于1983年,2005年至2010年,任职于延锋伟世通公司。2010年至今任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上述公告中,针对收购的原因,黄河旋风表示,上海明匠主要从事工业4.0高端智能装备业务,公司通过并购进入这一领域,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次交易将会扩大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和净资产规模,提升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

  从部分公开资料判断,陈俊在黄河旋风完成收购初期,同样对此次合作持乐观态度,双方似乎正处在“蜜月期”。

  据雪球网,在一份由券商发布于2016年的电话会议纪要中,陈俊曾详细阐述了明匠的经营逻辑以及黄河旋风的重要地位。

  “其他公司想要做IPP模式有一定难度。而明匠站在黄河旋风巨人的肩膀上,美誉度高,值得信赖,因而广受投资者青睐。”在这份纪要中,陈俊解释说:“这种模式对公司的固定资产规模要求很高。根据公司章程,担保人担保的资产规模不能超过公司固定资产的30%。一般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固定资产很少,所以它根本无法兜底。而黄河旋风的固定资产较多,这就是为什么明匠跟黄河结合是一个优势互补。”

  更进一步说,2016年下半年,上海明匠在国内首创IPP模式,即“政府-社会资本-企业”三方参与,该模式中先由政府、银行、基金公司、上海明匠成立产业资金,由黄河旋风提供风险担保,上海明匠出资仅占10%左右。由此可见,黄河旋风对于上海明匠的正常经营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2017年10月,天风证券发布一份名为“明匠智能首创IPP模式,智能制造龙头再起航”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黄河旋风收购明匠初期,两公司之间存在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的差异,经过近2年时间磨合,双方合作已经走上正轨,未来大家共同目标是把握工业智能化产业发展方向。”

  创始人再回购打的什么算盘

  有意思的是,自上述研报发布后的数月间,经过一系列动作,双方的关系开始变得耐人寻味。

  据启信宝,2017年10月31日,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发布民事裁定书,冻结被告陈俊、沈善俊、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一定数量的银行存款,或查封、扣押其相应价值的财产。

  随后,2017年11月,黄河旋风发布公告,证实陈俊所持有的全部黄河旋风股份均被冻结,冻结期限2017年11月15日至2019年11月14日。同时,黄河旋风表示此事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

  同年12月,黄河旋风将此前发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进行了调整,将激励对象总人数从209人降至152人,其中上海明匠核心人员由135人降至89人。随后在2018年2月,黄河旋风又发布公告,称陈俊于2月2日当日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了公司股份28.07万股,耗资200万元。

  同日,陈俊基于对黄河旋风未来发展的信心,承诺将持有的黄河旋风股票自愿追加锁定期1年,依据股份来源的不同,限售期分别延长至2019年11月12日和2019年12月16日。

  就在双方关系似有回暖迹象之时,昨天的一纸公告将散户的希望击碎。

  具体到昨日(4月26日)的公告,黄河旋风坦言,交易目的其中之一是上海明匠对2017年年度审计工作不予配合,致使公司2017年年度审计工作不能进行,公司已丧失对上海明匠的控制。

  单就不配合审计而言,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这是管理层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分歧,上市公司对子公司缺乏控制力,被原管理层拒绝审计,这也是比较罕见的现象,拒绝审计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一种是存在见不得光的财务数据,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双方之间相互不信任。

  不过,另有投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从公开途径了解到的信息较少,很难判断。但不排除上海明匠有其他考虑,比如单独登陆资本市场等。“以其2016年净利润过亿元的财务数据,完全可以单独IPO上市,那么智能制造行业的估值有可能超过50倍。”上述人士补充说。

  4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辗转联系到陈俊本人,但其表示不愿接受采访。如此看来,围绕双方之间关系缘何破裂、对上市公司以及上海明匠将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后续事态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仍需不断拨开重重迷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持续追踪报道。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