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天地数码称技术升级意义重大 同行:将薄膜变薄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2018年02月28日 07:06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许自然 张钟尹 实习记者 顾杰 每经编辑 陈旭 毕陆名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技术改造升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功的技术改造不仅有利于实现技术突破、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起到改善劳动条件以及加强环保等作用。对天地数码而言,技术改造同样被公司视为利器,在招股书中被穿插在不同章节屡次提及。

  但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收到的关于天地数码的爆料信中,爆料方直指天地数码招股书中一段关于技改的表述不实:天地数码并不具备将原材料聚酯薄膜二次加工使其厚度变薄的能力,因此招股书存在误导投资者的情形。

  经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番走访调查,包括同业公司以及天地数码聚酯薄膜供应商等多位人士均认同爆料方的观点,质疑天地数码的相关表述。

  技术改造升级意义巨大

  通过检索天地数码最新发布的招股书可以发现,天地数码一再表示技改对于公司各个层面均起到了积极意义。

  首先,从毛利率方面,招股书提到,天地数码2016年度毛利率的上升是受到主要原材料价格下降及技术改造带来单位成本耗用下降的综合影响。

  换言之,2016年天地数码毛利率上升是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技改的双重影响。

  而到了2017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招股书,技改则发挥了愈发明显的作用。

  招股书披露:2017年1~6月,虽然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但由于天地数码进一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单位成本耗用进一步下降,使得蜡基产品毛利率仍保持稳定。

  其次,在降低能源耗用角度,根据招股书内容,天地数码通过技改在2015以及2016年度可分别节省电耗41.4万千瓦时和76万千瓦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以招股书披露的2015年度、2016年度工业用电平均单价0.70元/度估算,通过技术改造,天地数码2015年度以及2016年度分别节省电费约29万元以及54万元,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微乎其微。

  再次,在总资产周转率方面,技术升级改造依旧是天地数码的取胜之匙。

  据招股书,天地数码通过对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有效提高工艺水平、生产效率以及设备利用率,因而总资产周转率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周转率。

  由此可见,据招股书内容,天地数码认为,其毛利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多个指标均优于同行,技术改造升级贡献颇多。

  不过,天地数码一再提及的“技改”却引起了同行的质疑。

  同行质疑的一段表述出现在招股书192页,该段写道“报告期内,公司单位聚酯薄膜消耗量逐年小幅降低,主要原因系公司针对涂布生产工艺进行技改升级,将可以涂布的聚酯薄膜平均厚度逐步由2014年的4.5微米降低至目前的4.38微米,降幅达到2.67%,厚度变薄是单位耗用降低的主要原因。”

  爆料方直指,天地数码并不具备将原材料聚酯薄膜二次加工使其厚度变薄的能力。

  业内人士:天地数码无法将薄膜厚度变薄

  根据招股书,聚酯薄膜为天地数码主要原材料之一,是碳带的载体,一般选用4.5微米规格的产品。

  根据天地数码的表述“公司针对涂布生产工艺进行技改升级,将可以涂布的聚酯薄膜平均厚度逐步由2014年的4.5微米降低至目前的4.38微米。”按照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即天地数码通过技改升级,将聚酯薄膜的平均厚度降低。

  根据招股书,《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天地数码自身并不生产聚酯薄膜,其所用的聚酯薄膜全部来源于外购。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1~6月,天地数码分别从国风塑业以及双星新材两家上市公司分别采购价值1754万元以及1708万元的聚酯薄膜。

  2017年上半年,天地数码合计采购聚酯薄膜3981万元,换言之,天地数码由上述两家上市公司采购的聚酯薄膜数量占到公司聚酯薄膜采购总量的87%。

  对于并不具备聚酯薄膜生产能力的天地数码而言,竟然具备将买回且已经成型的聚酯薄膜进行二次加工使其平均厚度变薄0.12微米的能力,这难免让同行产生质疑。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记者以业内人士身份致电天地数码的聚酯薄膜供应商国风塑业,一位销售人员对记者明确表示,标准热转印膜的厚度为4.5微米,膜厂出售给热转印企业的薄膜也均为这一厚度。“热转印企业并不具备将已成型的薄膜进行加工使其厚度降低的能力。”上述销售人员强调。

  随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南京爱宝文仪高管M先生进行了面对面深度访谈,向其求证关于上述天地数码技改的表述是否属实,与国风塑业销售人员一致,M先生同样认为天地数码不具备将薄膜平均厚度降低的能力。

  以下为访谈实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简称“NBD”,南京爱宝文仪高管M先生简称“高管”。

  NBD:您采购的聚酯薄膜是何种规格?

  高管:是4.5微米规格的聚酯薄膜,厚度正负误差在1%左右。

  NBD:所有的碳带企业采购的聚酯薄膜都是4.5微米规格的吗?

  高管:对,必须是4.5微米。

  NBD:为什么必须4.5微米的薄膜?

  高管:我们的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必须要用4.5微米的膜。因为4.5微米的膜是PET膜,PET膜的优点就是存在一个很强的伸张性,可以能达到我们这个产品的要求。

  NBD:天地数码的招股书里说他技术升级把膜的厚度从4.5微米改成4.38微米,您觉得这个成立吗?

  高管:我觉得天地数码改变不了膜的厚度。因为天地数码的薄膜是外购来的,他自己无法改变。现在主要生产膜的企业,比如有国风、东立等,膜是由这些企业来生产,我们来采购,所以我们无法改变膜的厚度。

  NBD:通过降低那个薄膜厚度来降低成本是否成立?

  高管:我认为是不成立的。你想想看,一般一卷膜91公斤,膜现在价格约18块钱一公斤,你算算才多少钱?这个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没必要。

  NBD:因为薄膜的厚度会有误差,比如说生产膜的那个企业,把生产出来的4.38微米薄膜都卖给某一个企业,会有这种可能吗?

  高管:不可能的,膜厂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个膜太薄就会易断,一断整个就报废了,就有风险了。重要的是,对于膜厂而言,这个膜从厚到薄,实际上它的成本会越来越贵,因为技术含量更高。并不是说膜越薄,成本就越便宜。

  NBD:所以您认为首先天地数码所自身没有能力将薄膜厚度变薄,其次也没有这个必要?

  高管:对,我认为是这样,因为这个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我认为将员工成本降低是最好的。比如把设备自动化,原来我招100个人,(现在)招60、70人,我能把这个钱省下来就不得了了。你这个原料能省多少钱?这方面我觉得是成立不了的。他们目的有可能就是为了给外行人来看是技术升级了。这是我个人感觉。这个不叫技术。

  除了M先生,河南卓立总工程师Q先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膜厂而言,根据聚酯薄膜国家标准GBT16958-2008规定的产品厚度标准为小于9微米的产品允许偏差±4%,也就是说,合格的4.5微米产品的厚度范围是4.33-4.68微米,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都是合格产品。

  针对天地数码技改将聚酯薄膜厚度降低的说法,Q先生同样予以否定,认为业内所有热转印企业均并不具备此种技术。

  天地数码并无相关专利及设备

  根据同业公司以及天地数码聚酯薄膜供应商的说法,天地数码无法将薄膜厚度降低。

  客观来看,如果天地数码确实具备此种技术能力,那么一定需要独特的专利技术以及特殊的生产设备。

  从专利角度,根据天地数码招股书内容,截至2017年10月,天地数码及其子公司共有6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在6项发明专利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中有2项专利与薄膜相关。

  具体来看,此2项专利分别是“基于金属氧化物可调光透过阻隔的稳定透明隔热膜”以及“高红外阻隔率的节能透明膜的精制方法”。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两项专利中就包含将聚酯薄膜二次加工使其厚度变薄的技术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上述2项专利的专利号输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进行详细查询后,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基于金属氧化物可调光透过阻隔的稳定透明隔热膜”专利的内容涉及的是隔热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明隔热玻璃膜。

  “高红外阻隔率的节能透明膜的精制方法”专利涉及透明胶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透明膜的制备工艺。由此可见,两者均不包含将原材料聚酯薄膜平均厚度变薄的技术。

  一方面,天地数码表示公司针对涂布工艺进行技改,将可以涂布的聚酯薄膜平均厚度降低,却并没有披露具体生产工艺流程。此外,从公司目前掌握的专利情况判断,仍未发现天地数码具备此类技术。

  从另一个维度出发,如果天地数码的确掌握了将采购的已经成型的聚酯薄膜进行二次加工的能力,那么势必会利用到相关生产设备进行加工。

  根据招股书中天地数码主要生产设备表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天地数码共有16类主要生产设备,根据设备名称,其中“1”、“3”、“8”、“12”、“14”、“15”、“16”等7类均为涂布机或涂布试验线,并不具备加工聚酯薄膜的能力。

  另外,“7”、“10”、“11”、“13”均为分切机,用作分切碳带。而余下的“2”、“4”、“5”、“6”、“9”则为废气净化装置以及配料系统储罐等,均无压制薄膜的能力。

  由此可见,从主要生产设备列表中,依然未发现可以将薄膜厚度降低的相关生产设备。

  对于技改在生产领域究竟带来何种影响等相关问题,《每日经济新闻》发邮件给天地数码董事会秘书张群华,不过截至发稿前,天地数码没有进行回复。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