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让新股“质量可追溯”

2018年02月09日 07: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申请IPO企业的数量变化归根结底还是考察拟上市企业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完善、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标准,那些真正有实力的拟上市企业,仍然会信心满满地排队过会

  截至2月7日,A股市场今年以来发审委共审核56家企业,其中成功过会企业数量为22家,26家被否,5家取消审核,3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为39.28%,低于2017年的77%,更是远低于2016年90%左右的通过率。

  对于IPO通过率创新低,有观点认为,这与审核标准过严有关。客观地说,A股IPO审核标准的确更严了。一是严在专门的监督机构。2017年11月底,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第17届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就职仪式上表示,已决定成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购重组等实行全面监察;二是严在有了更细致的IPO审核机制。据证券业协会消息,IPO审核从“精细化审核机制、长效信息公示机制和常态化现场检查工作机制”三大机制来落实从严监管要求;三是严在对发审委委员要求更高了。除已有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外,还要求新一届发审委委员对不合规企业勇于投出否决票,防止问题企业带病申报、蒙混过关。

  这“三严”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发审委委员终身追责制。有人将其比作给上市新股贴上了“质量可追溯”标签,任何“新股质检员”都要为这家上市公司的质量负责到底。这样贴标签到底好不好?

  站在防控金融风险的高度,贴上“新股质量可追溯”标签,意味着一旦出现“带病”新股,企业将随时被快速“缺陷召回”或退市,“质检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将被问责甚至被诉诸法律,而资本市场因“带病”新股出现的任何风险事件将实现源头可追溯和高效处置。

  从发审委角度看,无论出于防风险大局还是自身因素考虑,“质检员”都不能只看短期的净利润、营收等企业财务数据,既要考察规则之内的指标,又要考察规则之外的环境,还要综合考察企业所处的行业、长远发展能力乃至从业人员水平等多方面情况。

  从企业角度看,单纯依靠“扮靓”财务指标、“走后门”和“拉关系”赢得发审委青睐将更加困难,那些“钱多遮百丑”的企业将不可能有可乘之机,打着“发展新经济”旗号行骗的企业更没有上市机会。一言以蔽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新股质量安全是重要一环,给上市新股贴上“质量可追溯”标签,有利于防范“病从口入”,也有利于从资本市场全局角度防控金融风险。

  也有观点认为,一旦给上市新股贴上“质量可追溯”标签,能上市的企业就会减少。实际上,新股质量提升不等于数量下降。质量终身追责虽然可能给拟上市企业带来短期监管趋严的感觉,但从长远看,与企业上市数量波动并没有必然联系。

  申请IPO企业的数量变化归根结底还是考察拟上市企业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完善、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标准,而那些真正有实力的拟上市企业,仍然会信心满满地排队过会,真正有慧眼的“质检员”和投资者也不会错过优质企业,那就放心地给上市新股贴上“质量可追溯”的标签吧。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