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低过会率成常态 推动IPO堰塞湖变蓄水池

2018年01月30日 07:08    来源: 证券日报    

  主持人沈明:今年以来,大发审委否决的IPO企业越来越多,整体通过率不足四成,为市场广泛关注。本报今日采访券商、拟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动向的。

  分析人士认为,审核趋严是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报记者 傅苏颖 

  今年以来,截至1月28日,发审委审核的41家公司IPO申请,15家获得通过,23家被否,3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不包括取消审核的公司)仅为36.6%。

  针对如此超低的通过率,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审核严格程度明显提升,当前接近37%的通过率是否是最低点还不好说。

  事实上,自去年10月份,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上市公司的审核工作一直呈现从严趋势。上周更是被业内视为“史上最严发审周”,18家上会企业仅3家通过,当周通过率降至16.7%。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IPO通过率较前期降低,审核明显趋严。这是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确保成功登陆A股的企业在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等方面满足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审核趋严的同时,发审委审核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加。从中可以看到监管机构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优质企业有机会获得直接融资。

  付立春认为,低通过率与新的IPO发审规则以及对IPO发审委委员的评价、终身追查、督查以及纪律检查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未来趋势还会延续。

  “一方面在提高审核效率的同时,也保证审核的质量,让更多合格的企业排队,抱有侥幸心理的不太达标的企业考虑到难度主动放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IPO企业质量更好,这样IPO的堰塞湖就变成了蓄水池。”付立春表示。

  “短期来看,企业以及投行等中介机构会有一些负面情绪。但中长期来看,这会让企业和中介机构回归本源,企业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提高竞争能力,中介机构提供优秀的中介服务。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在源头上确保企业的资质,有利于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付立春表示。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