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Ⅲ类账户限额提至2000元储户可获得小额消费贷款

2018年01月23日 06:55    来源: 金融投资报    

  “您是否了解或开立了Ⅱ、Ⅲ类银行结算账户(以下简称Ⅱ、Ⅲ类户)?”1月22日,面对《金融投资报》记者的随机采访,成都市春熙路上多数受访者均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就在近日,央行正式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简称《通知》),从便利Ⅱ、Ⅲ类户开立和使用着手,推动其成为个人办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小额消费缴费业务的主要渠道。

  ■本报记者 吉雪娇

  放宽使用限制 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

  尽管2016年起,个人银行账户开设新政已正式实施,但时至今日,对于个人银行账户分类及区别,储户们依然觉得有些陌生。限额较低、不太实用成为其“拒绝”Ⅲ类户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同一人在同一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银行结算账户。不过对我来说,有这一张‘全能卡’就足够日常使用了,而且Ⅲ类户账户余额只有1000元,在消费过程中不是太便利。”成都市民亢小姐向《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

  在移动支付小额化、高频化特征明显,个人对移动支付的使用便捷度要求不断提高的当前,此次《通知》在满足反洗钱、反诈骗要求的前提下,放宽了Ⅲ类户的使用限制,其中之一就是将Ⅲ类户账户余额从1000元提升为2000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据测算,2017年,剔除房产、汽车、批发、投资理财等大额消费行业类别,银行卡跨行交易中单笔2000元以下的笔数约占81%,提升Ⅲ类账户余额上限至2000元,可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日常小额支付需求。

  与此同时,此次对于Ⅲ类户使用限制的放宽还包括,非面对面线上开立Ⅲ类户能够接受非绑定账户入金,以满足个人之间小额收付款、发放红包、与个人支付账户对接、银行或商户小额返现奖励等场景需求;允许银行向Ⅲ类户发放本行小额消费贷款并通过Ⅲ类户还款,鼓励银行基于Ⅲ类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设计和功能组合等。

  简化开户手续 为个人建立资金防火墙

  除优化使用管理外,此次央行还在确保实名制底线的前提下,简化了Ⅱ、Ⅲ类户的开户手续。此前开立Ⅱ、Ⅲ类户需要验证个人身份信息,而《通知》明确个人通过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等安全可靠验证方式登录电子渠道开立Ⅱ、Ⅲ类户时,如绑定本人本银行Ⅰ类户或者信用卡账户开立的,且确认个人身份资料或信息未发生变化的,开立Ⅱ、Ⅲ类户时无需个人填写身份信息、出示身份证件等。

  对于开立Ⅲ类户,《通知》规定,个人开户时可暂缓出示身份证件,只需填写个人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绑定账户账号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即可开户。

  另一方面,针对Ⅲ类户开立和使用管理放宽后可能存在的诈骗等行为,此次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如将Ⅲ类户消费和缴费支付、非绑定账户资金转出等出金的日累计限额从原5000元下调至2000元,年累计限额从原10万元下调为5万元;规定非面对面线上开立的Ⅲ类户通过绑定账户入金后,才可接受非绑定账户入金;同一家银行通过线上为同一个人只能开立一个允许非绑定账户入金的Ⅲ类户等。

  上述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初衷就是通过分层、分类地使用账户,为个人建立资金防火墙,有效地保护个人银行账户资金和信息安全。

  “个人可以将Ⅱ、Ⅲ类户运用在移动支付中,采用基于主机的卡模拟(HCE)、手机安全单元(SE)、支付标记化(Tokenization)等创新技术使用移动支付。还可以将Ⅱ、Ⅲ类户绑定支付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充值或者快捷支付业务,满足小额、高频的支付需求,保障个人资金安全。”上述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链接

  Ⅰ、Ⅱ、Ⅲ类账户就是3个不同资金量的钱包

  形象地说,三类银行账户就像是人们3个不同资金量的钱包。

  Ⅰ类户是“钱箱”,个人的工资收入等主要资金来源都存放在该账户中,安全性要求较高,主要用于现金存取、大额转账、大额消费、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公用事业缴费等。

  Ⅱ类户是“钱夹”,个人日常刷卡消费、网络购物、网络缴费通过该账户办理,还可以购买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

  Ⅲ类户是“零钱包”,主要用于金额较小、频次较高的交易,尤其是目前银行基于主机的卡模拟(HCE)、手机安全单元(SE)、支付标记化(Tok-enization)等创新技术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包括免密交易业务等。

  总体来说,Ⅰ类户的特点是安全性要求高,资金量大,适用于大额支付;Ⅱ、Ⅲ类户的特点是便捷性突出,资金量相对小,适用于小额支付,Ⅲ类户尤其适用于移动支付等新兴的支付方式。社会公众可以根据需要,主动管理自己的账户,把资金量较大的账户设定为Ⅰ类户,把经常用于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的账户降级,或者新增开设Ⅱ、Ⅲ类户用于这些支付,这样既能有效保障账户资金安全,又能体验各种便捷、创新的支付方式,达到支付安全性和便捷性的统一。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