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不良校园贷再起风波 如何避免“踩雷”?

2018年01月16日 07:20    来源: 金融投资报    

  2018年初,带“血”事件的发生,将校园贷再度推上风口浪尖。本应在校园贷禁令过后彻底从互联网金融平台消失的相关业务,却在经历包装后再度出现,甚至变本加厉,部分平台年化利率逾70%。在此情况下,究竟该如何识别不良校园贷,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本报记者 吉雪娇

  “变种”校园贷暗中滋生

  在经历了严厉整治之后,网贷机构开展的“校园贷”业务于2017年6月正式被叫停。根据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逐步消化存量业务”。2017年9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亦明确重申,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在整治重压之下,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6月23日,全国共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不过,在校园贷乱象逐步得到整顿的同时,网贷平台违规开展业务行为仍然不时出现,各类“变种”在暗中悄然滋生。

  据去年11月28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近期部分网贷平台涉嫌违规开展校园贷的巡查公告》(下简称《公告》),仍有少数网贷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变相收费、实际借款利率较高;诱导性宣传,误导用户错认利率期限;以“消费金融”“助学贷”“创业贷”名义等掩盖校园贷本质等成为了其规避监管的手段。

  而从近日爆出涉嫌无视监管禁令,从事校园贷的网贷平台“钱站”来看,变相收取砍头息,借款利率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据《国际金融报》报道,钱站向借贷者收取贷款金额4%-14%的审核费用,即俗称的“砍头息”,这也意味着贷款合同金额和实际放款金额之间存在差额。在此情况下,按照实际发放借款金额为本金来计算,那么分24期偿还时,年化利率高达近74%。

  识别不良校园贷套路

  有业内人士坦言,校园贷本身并没有“死掉”,只是换了种形式,也变得更加隐蔽了。“无经济来源、收入不高的在校大学生或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由于消费心理不成熟,容易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一旦消费欲望急速膨胀后,就容易被校园贷和现金贷瞄上,加上这类借贷门槛低,隐蔽性强,相关部门难以及时监管到位,最终陷入借贷泥潭。”

  那么,在此情况下,究竟该如何防范不良校园贷风险呢?认清其套路无疑是前提。根据上述《公告》,部分网贷平台为吸引大学生参与校园贷业务,对外宣称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但通过收取高额的管理费或保证金,实际借款利率极高。

  如某网贷平台的“青春宝”,宣称借款利率为零,但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指出,其每个月收取3%的管理费,年化管理费用超过36%,同时考虑到该平台收取借款金额10%-15%的保证金,实际借款利率超过40%。而钱站方面,虽然借款利率在限定的36%以下,但借款人每月的还款金额中还包括有利率区间不定的“期缴服务费”等。

  《公告》还显示,部分网贷平台为了掩盖“高利率”的事实,大玩“文字游戏”,对外宣传时采用“不指明利率期限”或者采取让用户容易忽视的方式注明“月利率”,涉嫌诱导性宣传。如某网贷平台的“大学生消费金融”,其官网二级页面不指明利率期限,三级页面虽注明“月借款利率8.1%-12.6%”,但关键字“月借款利率”较小,极易被借款人忽视,存在较强的误导性。

  除识别不良校园贷套路外,有关人士认为,加强学生们的金融理财、法律教育,让他们学会运用合法手段保护好自己亦十分重要。“恰当使用金融工具也是人生必修课,优质的校园金融有助于有成长诉求的年轻人,令其不会因家境窘迫而丧失获得有偿技能提升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加强,其正规军——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力量也在日益壮大。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均推出了“校园贷”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小额贷款需求。同时,其也在致力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和信用观念,如必需品消费、理性消费、创业资金使用等,进一步普及金融教育。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