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川化股份市值两天蒸发47亿

2017年12月20日 07:44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制图 王珍

  证券分析师认为,从严监管下复市概念股暴涨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3万股民苦等600天之后,12月18日*ST川化终于“变身”川化股份恢复上市。但与股民心心念念的暴涨背离的是,川化股份复牌两个交易日已暴跌36%,令投资者伤心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川化股份恢复上市即被市场“棒喝”并非个案,今年来恢复上市的个股也承受了同样的暴跌。分析人士指出,从严监管之下,这将是无业绩支撑股恢复上市的常态。

  ■记者 苏启桃

  川化股份再遭跌停

  川化股份在长达20个月的暂停上市之后,12月18日终于迎来恢复上市。但复牌首日公司股票直接以暴跌22.1%开盘,报8元/股。当日盘中低位震荡之后,最终收跌28.92%。根据此前的公告,由于引进重整投资人时资本公积金转增未除权,所以恢复上市首日显示的前收盘价为暂停上市前的10.27元/股,且恢复上市首日股票不设涨跌幅。

  12月19日,复牌第二日,川化股份早盘直接跌停开盘,盘中打开跌停,但一直在低位窄幅震荡,最终仍以跌停价6.57元报收。

  恢复上市两个交易日,川化股份在复牌前的10.27元/股的基础上累计跌去36%。从市值来看,川化股份复牌两日市值已蒸发46.99亿元。

  对于川化股份复牌暴跌,除了震惊之外,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为何狂泻。业内人士指出,首先是川化股份在被暂停上市之前持续上涨,三个半月时间涨幅逾80%,目前的暴跌是诸多投资者获利了结导致的。另有私募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暂停上市期间,川化股份推出的重整方案也被认为参与其中的投资方有很大的套利空间。

  *ST川化由于2013-2015年公司连续三年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于2016年5月10日起开始暂停上市。而自2016年2月15日公司收到债权人及成都中院通知破产重整申请开始,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重整工作,最终通过公开遴选方式确定了以能投集团为首的13家企业为重整投资人。川化股份向上述13家投资人以每10股转增约17.02股的比例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共计转增8亿股,转增价格为4.3元/股,但并未除权。另外,除了四川能投外,其余12家投资方均没有限售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转增价格与停牌前股价相差悬殊,上述重整方案还在披露之后一度引发川化股份中小投资者的不满和质疑,如今复牌股价暴跌或是部分投资者出逃和对后市不看好的体现。

  另外,川化股份在今年年初曾提出,将公司打造成国内领先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整合者和综合服务供应商,但后续却注入风电资产,此举还遭到深交所问询。尽管公司表示还会继续布局锂电,但未来是否能够实现仍有悬念。

  严监管下难见爆炒

  事实上,川化股份重回A股遭暴跌并非个案,同样在今年恢复上市的ST新梅和ST常林早就已经品尝过被冷对的“苦涩”,只是跌幅未及川化股份这般惨烈,而往年协鑫集成、长航凤凰类似的复盘暴涨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成功解决长达三年的控制权争斗之后,ST新梅在今年6月6日恢复上市。当日同样不设涨跌度的ST新梅集合竞价阶段涨5.61%报8.1元/股,连续竞价阶段该股暴涨16.17%,报8.91元/股,于是被盘中临停。10点恢复交易后,ST新梅再度上涨,股价涨至9.8元/股,涨幅达27.77%,成交1.46亿元。由此,ST新梅出现二次临停,停牌时间持续至14时55分。二次恢复交易后,该股行情出现反转,开始断崖式下跌,最终收盘报7.65元/股,跌0.26%,全天振幅近50%,换手8.28%,成交3.08亿元。次日,ST新梅一字跌停,下跌趋势持续三日之后终于止跌回升,截至目前,ST新梅仍在7元左右波动。

  无独有偶,ST常林在停牌16个月之后于今年7月31日恢复上市,跳空约0.6%低开,短暂小幅冲高不到3%便在大笔抛压下快速跳水,开盘不到15分钟就触及熔断暂停交易,10:13恢复交易之后股价依然疲软,最终全天大跌18.9%。之后两日继续颓势,连收2个ST股5%的跌停板。至目前其股价也在低位徘徊。

  反观2015年*ST超日改名协鑫集成恢复上市的暴涨,仍历历在目。当年8月12日其重新登陆A股,盘前报价即上涨800%,报10.98元/股。至收盘协鑫集成大涨986.07%,报13.25元。更令人瞠目的是,该股随后还连续收出3个涨停板才开始调整,一时成为妖股代表。*ST凤凰在2015年底涅槃以长航凤凰恢复上市时也遭到爆炒,首日涨幅也达到737.94%。“恢复上市股暴涨模式一去不复返,主要原因在于监管部门严禁题材炒作,因题材而造成的股价波动必将遭到管理层的打击。”开源证券分析师夏正洲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后暂停上市企业进行的重组或者重整如果没有业绩支撑,那么恢复上市后还会出现暴跌,严监管下这将是常态。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