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今年A股并购交易额降近三成 破发频现市场回归理性

2017年12月19日 07:3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实习记者 肖达明 每经记者 岳 琦 每经编辑 张海妮

  2017年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今年A股并购重组的整体形势基本勾勒完成,政策支持与市场遇冷成为不甚协调的主基调。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会率超过九成的情况下,并购重组交易额却大幅下滑。2012年前后并购市场井喷时期呈现出的巨大套利空间,也似乎在今年被压缩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规范和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证监会年中会议对并购重组的全新表态,证监会称:“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12月17日举办的并购汪年度论坛上,多位资深投行、券商、金融机构高管的观点显示,并购重组市场正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历一次回归本源的变革,比起作为一二级市场套利工具,作为“价值管理”工具的作用更加凸显。

  破发成常态 市场遇冷

  12月17日,在添信资本、并购汪研究中心举办的2017并购汪年度榜单发布会上,包括添信资本、浦发银行、美年健康、华泰联合、IDG资本等在内的企业高管纷纷就2017年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情况进行了回顾。

  A股上市公司频繁地进行资产重组,历来遵循两条主线:企业发展和提振市值。添信资本总裁陈永认为,并购重组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首先是满足企业竞争、发展的需要;之后才是套利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概念”和“题材”的载体,上市公司并购作为一种套利工具也长期存在。

  “在并购井喷的几年,大家都是在赚一二级市场的利差。”从事投行并购事务十多年的华泰联合证券总经理劳志明总结道,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经历了蛮荒时期、启蒙时期,在2011年、2012年迎来了井喷。在证券化的过程中,因为估值会重构,所以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交易共赢,这个交易共赢的效果比产业协同的效果更大,产业协同是“1+1>2”,而证券化所带来的套利空间,其实是“1+1>5,甚至1+1>10”。

  然而,情况似乎在逐渐发生改变,劳志明表示:“证券化获利的空间、套利红利的市场已经过去了。”

  同样过去的还有并购的热度。针对今年并购市场的整体情况,并购汪联合发起人吴旻总结为:“今年并购市场,应该说是渡过了非常寒冷的一年。”

  根据并购汪研究中心的数据,A股并购市场今年的交易额较之去年下滑了接近三成,2016年和2015年整个并购重组的金额是在1.3万亿~1.5万亿元之间,然而截至12月10日左右的数据显示该金额今年为8200亿元左右。

  更为“寒冷”的是,吴旻表示,“有60%的并购重组股价已经跌破发行价,就是说当IPO破发还能够成为新闻的时候,并购重组破发基本已经是常态。”

  吴旻看来,今年以来二级市场的“降温”和“冷淡”,对整个A股市场的影响是直观的:“A股市场的市值低于30亿的公司,从年初的不到20家,到了现在的接近300家。”

  从“市值管理”到“价值管理”

  浦发银行大客户部总经理甄光明引用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2月17日IPO审核共444家,过会率为78.8%,而并购重组上市公司141家,过会129家,过会率超过九成。

  由此看来,二级市场的“冷淡”似乎没有进一步影响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走向,以及“壳资源”在并购重组中的“金贵”地位。

  令吴旻团队感到困惑的一个事实是,在市值低于30亿元的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的情况下,A股壳价格应该跌下。但其内部统计的数据则显示,今年控制权转让价格中位数在60亿元左右,而获得这些“壳资源”的,大多是大的产业集团。表面上看来,由于买方热情不退,一级市场似乎在自发成为二级市场的“接盘侠”,套利的动机没有以前强烈。

  一个推测是,上市公司实际上仍然处于“信用高地”,在政策支持、吸引资金等方面仍然得天独厚,难以替代,因此其“壳”价格并不会受到二级市场的剧烈冲击。

  利用并购重组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效用已经弱化,吴旻认为:“A股监管核心价值是反套利”;利用上市公司的地位,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价值管理”的意义愈发凸显。

  在控股京蓝科技(000711,SZ)的杨树资本集团董事长杨仁贵看来,并购重组本质上是控制权的让渡,掌握控制权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投后管理。无论是同业、跨界还是产业链并购,买利润、买估值之外,买“核心竞争力”将是新主题。

  这似乎也表明,随着二级市场的新变化:散户理性、险资入市,并购重组市场也需回归理性。甄光明展望,2018年的并购重组市场,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的产业整合将是一个重点。而这一并购实际上是政策层面对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的“价值管理”,套利显然并非优先动机。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