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8400万抢救“僵尸飞信” 转型办公平台

2017年11月06日 08:54    来源: 长江商报    

  记者 柳莺

  今年距离飞信问世已有十年之久,这个与微信仅有一字之差的通讯工具,早已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被后辈们拍倒在沙滩上。

  近日,中国移动针对飞信业务发布的两则招标广告,又让“飞信”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这两则招标广告分别是中国移动2017-2018年和飞信客户端技术实施与支撑项目与2017-2018年和飞信业务运营支撑服务项目,招标金额合计达8400万元。

  很多人看到中国移动招标广告的第一反应是:飞信还活着?它的确还活着,并已改名为“和飞信”。

  中国移动为

  “和飞信”加码招标

  2007年,对于整个移动通信行业来说注定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那是初代iPhone推出的年代,当年的11月谷歌又抛出来一个安卓,两者的诞生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

  而飞信,也同样于2007年正式上线。公开信息显示,飞信是中国移动的综合通信服务,首次发行于2007年5月,是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的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的客户通信需求,实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

  作为当初中国移动在即时通讯领域的扛鼎之作,飞信注册用户最高时达到了5亿,高峰时拥有高达9000万的活跃用户。

  十年后的今天,提起飞信这个词相信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至于曾经使用飞信的老用户们,估计冷不丁谈起多半会认为它早已经不复存在。

  不过,即便面对几乎被人忘却的窘境,中国移动似乎再次动了念头。

  前不久,中国移动发布了两条招标公告,一是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2017-2018年和飞信客户端技术实施与支撑项目,二是2017-2018年和飞信业务运营支撑服务项目。这两项的招标金额分别为3626.5万元和4764.6万元,这也表示,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中国移动准备继续在飞信上投入8400万元。

  虽然8400万元对于年利润高达1087亿元的中国移动来说可谓是九牛一毛,不过统计数字显示,一年前移动在飞信运营支撑公开招标项目上的招标额仅为1385万元。突然翻了好几倍的投入,似乎预示着中国移动打算在飞信上“搞个大动作”。

  这里招标的“和飞信”项目,指的是2016年飞信更名后主攻企业级IM市场的这块业务。据和飞信官网介绍,和飞信(RCS)是一款由中国移动打造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办公平台。和飞信通过移动化办公解决方案、企业智能通信解决方案、企业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企业班组管理解决方案、移动会议管理解决方案等五大解决方案,提供企业、团队、群体个性化ict门户,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长江商报记者试图体验一下和飞信业务,但在完成注册后,却始终无法登录,随后记者联系到中国移动的客服,客服的解释是:“因为和飞信近期在升级,联通、电信的号码目前无法登陆,不过已经在处理了,但暂时没有收到何时能恢复的通知。”

  被时代所抛弃却依然没有被放弃

  2007年,国内的手机市场依旧是运营商主导的时代,中国移动凭借着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品牌,在整个运营商市场所向披靡。那时人们的通讯手段,还都是依靠语音通话和短信。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以短信优惠为主要卖点的官方应用飞信横空出世,自然得到用户的欢迎。

  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2007年不仅仅只有飞信的诞生,同时也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纷纷转向了微信、米聊等即时通讯软件,短信的交流方式逐渐被用户抛弃。

  “当年飞信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可以发送免费的信息。当年的情况是没有微信,手机QQ也刚起步,流量还是稀缺的东西。现在你还发短信吗?短信都不会发了,还用飞信干什么”曾经用过飞信多年的张先生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自2012年全国短信数量创下8973.1亿条的新高后,短信的数量就一直在下滑,而从工信部官网发布的《2017年9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1-9月,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完成4912亿条,同比下降1.2%。这与不断攀升的网民人数形成了鲜明对比,2012年手机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2亿,占网民总数七成以上。移动短信业务量及收入降幅同比收窄。

  最初用免费短信赢得人心的飞信,却也因短信的式微而走了下坡。事实上,飞信之于移动本身就是一个略显尴尬的存在。自诞生起,飞信就背负着“影响短信营收”的担忧。

  在本次招标之前,移动也曾几次对飞信展开“拯救”行动。

  2011年,中国移动在飞信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款名为“飞聊”的即时通讯产品,主打跨平台的免费短信、语音、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发送,并且可与飞信好友互发消息。

  2012年,飞信开放其他运营商号码使用软件,实现了真正的全平台开放。整整五年,飞信才完成了对整体移动通讯用户的覆盖。不过此时的即时通讯市场,早就被手机QQ、微信等一众应用瓜分干净。

  2013年年初,中国移动对飞信进行过一次业务重构,上线了公众平台等功能,做得更像微信了。当时有报道称这次重构“初见成效”,当年年底移动相关负责人透露飞信活跃用户达9000万,引入公众账号55万个。然而,从飞信随后的发展来看,并没有太大的起色。

  去年5月,移动一则《关于短信转飞信业务下线的公告》,让不少人误以为飞信要停止服务了,但中国移动立马做出回应,表示飞信运营正常,关于停止服务一说严重失实。随后它有了个新名字,叫“和飞信”。

  和飞信于去年年中上线,用的仍是“feixin”的域名,而官网的介绍则是“企业OA协同办公考勤工具”。面对几乎被市场淘汰的窘境,中国移动将飞信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企业通信市场。

  激烈的竞争下

  “和飞信”如何存活?

  现如今,我们都习惯了在微信中发发语音,文字不够还得表情包来凑, 显然,各种移动通讯工具分流了用户对短信的使用,毕竟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加上网速的提升和流量资费的下降,在微信或QQ上发一条信息消耗的流量费比发一条短信便宜很多。更何况,在微信、米聊的语音消息、图片、表情包等花样繁多的聊天方式对比下,短信单纯的文本信息就显得不够瞧了。

  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如今国内飞信的活跃用户不足百万,而QQ则是坐拥6.62亿月活用户,微信注册用户的最新数字已经突破9.63亿。

  也因此,有部分业内人士对此次中国移动针对和飞信加码招标的行为不太看好。资深互联网咨询顾问、新媒体营销专家唐兴通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关于中国移动针对和飞信的招标,从他的战略目的来说,他们是希望随着短信等通讯设备被挤压,怎么样在移动端构建自己的一个入口,或者是一个工具。但是中国移动此次花8400万元对外招标,也就是通过下达指标的方式来完成互联网软件产品的推广,最后能不能出来成绩,这是另外一回事。”

  面对QQ、微信,以及陌陌、微博的蚕食,即时通讯2C市场只剩下了一点渣渣。而在2B市场,不仅有腾讯轻聊版QQ、TIM和企业微信,阿里钉钉更是不断发力,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飞信如何抢得一席之地呢?

  “对于和飞信和其他的社交软件的竞争,从我们过往的经验来看,这种社交软件的市场一般是一家独大。这样说来,如果想找到突围的机会的话,可以从小众开始。作为社交平台和社交工具如何能够更为精准的从小众开始再到大众,这是它的机会。”唐兴通说道。

  独立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中国移动未来是要打造一个‘三新’,包含新通话、新消息和新联系,目标是取代现有手机中的电话、短信和电话本,打造一个‘中国移动版微信’。虽然,现在看来‘和飞信’只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应用,但在未来它会深入到中国移动改造短信改造语音这部分。”


(责任编辑: 蔡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