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理财节”里话理财

2017年11月02日 07: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10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为期3天的“工银理财节”,今年8月份该行也曾举办“理财节”,一时开金融机构之先河。

  毋庸置疑,“理财节”是我国居民财富累积、投资意识兴起的产物。来自招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17年末,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的总体规模将达188万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广阔的市场空间催生了银行、投资者“互利共赢”的诉求,这也是“理财节”第一个应有之义。

  银行理财的本质,是金融机构代替投资者打理个人资产,完成财富的保值、增值、传承。具体来看,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投资者之所以将钱交给银行,是出于对该银行资产管理能力、水平的信任;银行作为资金管理人,有义务发挥专业技能,尽职选择相应的投资标的,优化资产配置,并从投资收益中获得约定的管理费用。

  由此,银行希望提高其服务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投资者则希望在风险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获取更高的收益回报,获得更优质的资产配置方案。

  从“理财节”开展的实际情况看,两者已实现了互惠互利。据了解,仅在今年8月28日工行举办首届理财节当天,该行的网点到店客户就超过400万人次,手机银行访问人次超800万,各类理财产品销售400多亿元。同时,在节日期间,银行将部分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上调0.3个百分点,如从4.45%上调至4.75%,进一步为投资者让利。

  除了互惠互利,“理财节”的第二个应有之义,是提高投资者对个人资产的综合管理能力,帮助投资者解决“选择困难症”,普及金融知识,传授理财技能,让老百姓真正懂理财、会理财,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投资者教育。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深化、投资渠道多元,各类理财产品数量急剧增加,面对各式各样的产品,很多投资者不知该如何选择,甚至对产品的投资标的物、风险属性一无所知,在此情况下,“买者风险自担”常常成为金融纠纷的痛点。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理财节”应承载更厚重的教育、普惠功能。以工行为例,节日期间,该行邀请了多位知名经济学家、财富分析师为投资者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并在330多家二级分行同步设立分会场,在16000家网点同步举行厅堂微沙龙活动。

  践行普惠金融,不能遗忘一个特殊的投资群体——老年客户,这也引出了“理财节”的第三个应有之义——守护客户资金安全。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借助“理财节”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可以帮助老年投资群体树立科学理财观念,培养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阻击网络电信诈骗、钓鱼汇款、非法集资等行为。

  最后,“理财节”还应该是银行提升服务水平的契机,这也是节日的第四个应有之义。正因为过节期间到店量大幅增加,银行有更大的动力去创新、优化电子预约服务,节约客户排队及业务办理时间,同时完善手机银行交易板块,将线上、线下服务有机结合,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将节日氛围转化成服务品质。于紫渲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