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板做市指数兵临千点 业内:成长好+业绩真标的跌出机会

2017年09月28日 07:09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毕陆名

  9月27日,经历了15连跌后,三板做市指数终于止住下滑步伐,在逼近1000基准点位的关口“小刹一车”。当日,在收盘前最后15分钟猛然拉升后,三板做市指数最终翻红微涨0.07%,定格在了1005.52点。

  在指数跌跌不休的背后,是做市企业的减少。Choice数据显示,2017年年初时,新三板市场共有挂牌企业10163家,其中做市企业1654家,占比16.27%。但是截至9月26日,在挂牌企业数量上升至11590家的情况下,做市企业却出现下滑,仅剩下1439家,占比为12.42%,较年初小幅萎缩。

  对此,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市场流动性不足等因素外,三板做市指数下行与样本股成分变化有一定关系。他指出,质地相对优良、交易相对集中、股价抗跌性较强的企业从样本股中流失,是导致三板做市指数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做市指数逼近1000点基点

  9月27日,经历了15连跌后,三板做市指数终于止住下滑步伐,在逼近1000基准点位的关口企稳,微涨0.07%,定格在1005.52点。

  但就9月27日全天走势来看,三板做市指数从开盘起就一直在前日收盘价徘徊,直到收盘前最后15分钟才猛然拉升,最终以翻红结尾。当日成交5136.38万股,成交额2.20亿元。

  新三板做市交易制度的确定,已三年有余。2014年8月25日,首批42家做市商、43家做市企业正式拉开了做市交易的大幕。而后股转系统委托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做市成份指数,简称“三板做市”,2015年3月18日正式发布指数行情,指数以2014年12月31日为基日,基点为1000点。

  值得一提的是,三板做市指数推出前期曾出现过一轮暴涨,四个月内上涨幅度达160%,于2015年4月8日见顶2673.17点。但是在随后的近两年半时间里,又开始了漫长调整。

  对此,付立春指出,不少对业绩有信心的新三板优质企业在准备IPO的过程中,为避免出现三类股东问题,将做市转让变更为协议转让。此外,部分企业为稳定估值,也倾向选择将做市变更为协议。而这些质地相对优良、交易相对集中、股价抗跌性较强的企业从样本股中流失,是导致三板做市指数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9月4日,股转系统公布了最新一期的指数样本股,665家做市企业被纳入。但截至9月26日,就有14家企业因从做市转让变更为协议转让,陆续被股转调整出样本股名单,其中不乏金田铜业、宏图物流这样的创新层公司。

  做市企业数量质量双降

  记者注意到,进入2017年后,越来越多的新三板企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做市转让后,又重新回到协议转让队列。

  此外,Choice数据显示,不计摘牌和转板,至今仍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中,将做市转让变更为协议转让的共有372家,其中有297家是在今年选择重回协议转让队列,占比近八成之多。

  付立春告诉记者,2017年中期时,其研究团队曾对做市样本股的2016年业绩进行统计,发现其平均业绩与2015年相比出现下滑。部分中小企业表现出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欠佳。

  优质做市标的离开,也加速了做市商的退出。Choice数据显示,2016年做市商共退出做市企业248家次,而截至目前,做市商退出做市家次达到了715家次,是2016年全年的两倍还多。某券商新三板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了将有限的做市资金集中用于股价和流动性表现更好的做市标的,公司今年以来主动减少了四分之一的做市企业数量。

  新三板资深研究人士布娜新认为,相对于新三板万家企业规模,做市商却不到百家,难以形成提供市场流动性的决定性力量。而做市部门作为券商的一个部门,应服从券商整体利益,受到各类风控约束,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内部处境尴尬。布娜新建议应积极尝试打破这种不平衡,应在设置监管防火墙、做好风控的前提下继续扩大做市商队伍,加快推动私募等做市力量的参与。

  而付立春表示,做市只是交易制度的一部分,对于当下的新三板而言,应以分层为主线,尽快安排包括融资、交易等在内的一系列差异化制度出台,才能使相对优质的企业享受到更多的市场服务,令新三板成为中小企业和双创企业理想的资本运作平台。

  “目前做市指数破与不破1000点已经只是个数字概念,不破不证明新三板彻底见底,破了也不代表新三板没有希望。”在南山投资创始合伙人、新三板资深二级市场投资者周运南看来,目前新三板已经进入了相对底部区域,很多个股已经跌出了机会,特别是一些成长性较好、业绩真实的公司价格受累市场指数整体低迷被动下行,正好为对新三板未来有信心的投资者带来了从容拾贝的大好机会。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