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开发产品将不再“捂” 保障型市场正酝酿变局

2017年09月28日 07:24    来源: 证券日报    

  随着险企全面转型,传统保障型市场领域将有更多参与者,不少中小险企坦言压力大

  ■记者 冷翠华

  《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保监会134号文)大限已近在眼前。近日,在和寿险业内人士交流时,记者发现,目前,不仅以前走“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险企压力较大,必须尽快明确转型发展的道路,而且传统中小险企也有新担忧,那就是随着险企的全面转型,传统保障型市场领域将有更多参与者,其自身原有的优势或许将不再凸显,他们也必须重新定义“差异化”竞争。

  业内人士坦言,压力大是必然的,发展速度慢下来估计也难以避免。但是,慢未必是坏事,对于保险公司个体而言,做保障型业务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夯实基础,稳扎稳打的发展才能更利于其发挥现代金融支柱之作用。

  增速承压转型迫在眉睫

  今年年初以来,人身险公司先后面临两个“大限”,其一是在4月1日之前,凡是不符合《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会76号文)要求的保险产品应全部停售。其二是10月1日之前,凡是不符合保监会134号文要求的产品,必须完成自查和整改。

  两大政策分别使得一大批保险产品停售,而其他产品难以迅速补位,险企发展短期面临着较大的保费下滑压力。从个体来看,险企间差异较大,有的原保险保费迅速上涨,有的则面临原保险保费、万能险保费等全面下滑的窘境;从行业来看,今年1至7月份,寿险公司的规模保费约为2.3万亿元,同比下降了6.23%。其中,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约为19172亿元,同比上涨23.8%;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约为3809.7亿元,同比锐降56%;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约为239.5亿元,同比锐降60.5%。

  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原因,保险公司必须大幅调整产品线,同时从渠道策略、费用激励等方面予以配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寿险公司并不缺乏产品,甚至有庞大的产品库,但往往存在“开发报备产品类型多,实际销售少,特别是保障类产品仅开发不销售”的现象,保监会在一份情况通报中表示,这不利于“保险业姓保”的理念回归。

  “我们的产品储备不少,但以前很少推保障型产品。”一家成立尚未满3周年的新兴寿险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称。他表示,公司开发了定期寿险、重疾险等诸多保障型产品,但此前主要通过银保渠道销售理财类保险产品,直到有一次被监管人士“敲打”,才下定决心往保障业务上转型。“在此前的大环境下,我们未能免俗,希望抓住机会大干快上,不太重视保费低、规模小的保障型市场,而现在则要从思想意识、渠道建设、费用激励等方面全面转型,推动保障型业务发展。”该人士表示,转型已迫在眉睫,也需要夯实基础,险企需要在渠道考核、销售培训、产品升级等方面多措并举。

  寻找差异化突破点

  事实上,在整个寿险行业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不仅以前走“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险企压力较大,必须尽快明确转型发展的道路,而且传统险企也有新担忧,那就是随着险企的全面转型,传统保障型市场领域将有更多参与者,其自身原有的优势或许将不再凸显,他们也必须重新定义“差异化”竞争。

  “我们已经成立15年,一直重点在保障型市场耕耘,整体经营比较稳健,但现在我们也有新的担忧。”某中小寿险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在保险业飞速发展的最近几年,尽管保险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但一方面整个保险市场的盘子在不断做大,另一方面,不同险企走的路子差异较大,有的侧重发展万能险,有的侧重发展投连险,“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做保障型业务,重点开发三四线城市甚至更小地方的市场,一定程度上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但现在,所有的险企都转向保障型业务,意味着参与者大增,即使三四线城市的竞争也料将更为激烈,因此,我们必须再次调整策略,不能继续沿用过去的打法。”该负责人表示。但是,对于如何调整策略,是否可以去大中城市争夺一席之地,他坦承,目前还在思考中,尚无十分确定的答案。

  阵痛难以避免,必须放眼长远。这是在采访中大家表达的较为一致的观点。事实上,一些转型行动较早的险企已经走过了最痛苦的时期,正准备迎接黎明的到来。

  综合业内的分析,未来,寿险行业在保障型市场掘金的大方向离不开养老和医疗健康领域,部分险企在这些领域已有诸多布局。例如,在养老领域,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险企投资了多个养老社区;新华养老去年开业,人保养老预计今年内将开业,专业的养老险公司队伍不断壮大。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国平安打造了独立的健康管理平台——平安好医生,9月22日,其又战略入股目前全球最大的汉方药制药公司——日本津村株式会社,交易完成后,平安人寿将持有津村10%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从大方向看,保险公司应重点研究保监会134号文提出的支持并鼓励大力发展的人身险产品。”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围绕鼓励发展的四大市场开发设计相应的产品,并在战略、渠道、人力等方面全力配合,或许能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而落实到各公司身上,又必须结合自身定位、特点去摸索一条可持久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