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内禁投、国外被指做秀 共享单车遭遇新困境

2017年08月28日 08:38    来源: 国际金融报     郑馨悦

  

  柏可林 摄

  8月,是共享单车的多事之秋。

  继杭州、福州、郑州陆续禁止在城市里投放新共享单车后,8月18日,上海市交通委向各大共享单车企业发出“告知书”,要求企业暂停新增投放车辆,一旦发现,将作为严重失信行为纳入企业征信档案。

  广州市则更进一步。

  8月22日,广州市交委透露,该市决定设立广州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专业委员会(下称“专委会”),并明确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应避免无序竞争,近期要暂停新车投放。

  虽然在国内不少地方被禁止投放,但共享单车企业却在海外市场“疯狂扩张”,如ofo就在海外频频上演新“动作”。

  8月3日,ofo宣布进入马来西亚的马六甲,8月9日宣布将进入日本的东京和大阪,8月17日宣布了进入美国西雅图,8月21日正式进入英国牛津,并成为中国首家获得Bikeplus英国共享单车管理协会认证的无桩共享单车企业。

  看起来,在国内市场遇挫的单车企业,已把新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

  海外扩张是做秀?

  “噱头罢了,投放几百辆车就能打上进军海外的标签,借此做个广告,同时能忽悠投资人。”知名互联网学者、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如果共享单车企业真的有责任感,要解决消费者出行难问题,他们拓展海外市场,首要的拓展目标应该是第三世界欠发达地区,比如南美洲、非洲、包括亚洲的印尼等地。上述国家和地区应该会有巨大的需求。

  “目前他们只去英国、日本、意大利这些交通问题已经解决的差不多的发达地区(投放中亚南亚的只是作为点缀),那些地区,自行车只是一个健身的选择,这不是做秀,是什么?”李易表示。

  “英国的交通非常便利,大城市的地铁已经全覆盖,只有不喜欢坐地铁、火车、出租车,出于环保和健身目的的人才会骑自行车。”一位在英国工作了两年的华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英国应该用不上共享单车,而移动支付在英国并未普及,不利于共享单车的铺开。

  这些单车是国内生产的还是国外生产的?

  记者询问ofo和摩拜相关负责人,ofo负责人表示,在海外投放的车辆(英美日泰等),均属国内生产,而摩拜并未给出回应。

  一位业内人士告知记者,他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共享单车都是国内生产的,机载出国。

  中国发展网特约经济观察员黄硕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国外政府的法律规定与国内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美国加州要求骑自行车需配备头盔,德国对于自行车后尾灯、反光镜有特殊规定,新加坡对于自行车摆放有要求……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在海外并未成为主流,比如德国,80%以上人口未接受移动支付。这些构成了中国的共享单车出海的困难点。

  记者询问美国、日本等地留学生,一开始均表示:对共享单车的概念都不清楚,他们认为当地的规章制度较为完善,共享单车普及可能要适应当地各项规章,所以开展起来的速度,可能不会如国内一样一窝蜂式地无序凶猛。

  一位印度工作归来的证券人士则表示,如果共享单车能进入印度,应该能解决部分出行需求,印度移动支付普及情况和中国相近,城市内外也有大量的地方供单车停放。不过印度的道路管理比国内混乱,最开始损毁单车的情况可能不会比国内差。

  承受不起的“免费”

  同样是8月,国内的共享单车月卡免骑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

  为了流量,大小单车企业继续烧钱拼杀,刀刀见血。据了解,全国已有超过28家券商加入到与共享单车合作赠送月卡的活动中,而消费者似乎实实在在地享受了福利。

  上海的刘女士表示,骑小黄车半年了,因为免押金和各种优惠活动,她在ofo小黄车上的花费不超过10元。“的确很方便,就是总觉得这样的好处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我还是保证了每天走一次路,避免依赖”。

  “福利?不见得吧。其实免费才是最贵的。”一位法律人士表示,首先,有关部门整治共享单车的费用,全部来自于纳税人,其次,现在占的便宜,以后都要还的。

  “现在共享单车企业对对手的手段有多凶猛,以后他们对待消费者的手段就能有多凶猛。”该人士表示,投资人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当抢占到了足够的市场,成为垄断者以后,企业就会无所不用其极,现在滴滴打车就没原先方便和快捷。

  在上海浦东花木地区的警局门口,一位刚刚报案的沈女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她注册过小黄车后,就发现自己被盗了号码和私人信息,而企业官方没有给任何回应,她只能报警立案。“这种野蛮生长的企业,内控乱七八糟,连负责人都找不到!无论如何,以后我绝对不会碰共享单车的软件!”

  共享单车还有多少未来?

  从诞生之初,共享单车就引起了民众和市场巨大的争议和关注。

  从公众的素质之争,到需求之争;从贪腐传闻,巨额烧钱;从国内禁投,到海外扩张。

  从两年前的新奇物品,到如今街头随处可见的街景,共享单车似乎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人的另类生活。

  然而,即使是抢占最多流量的两家共享单车企业,也有不得不面对的隐痛:直至今日,所有共享单车企业还没有准确的变现方式,只靠烧钱生存。

  生活服务电商、共享经济分析师陈礼腾表示,流量变现的方式有很多种,目前最具价值与潜力的就是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自己的平台也好,和周边商家合作也好,通过获得的数据进行个性化服务是流量变现比较好的方向”。

  一位证券人士则提醒,不要忘记已经上市变现的永安行。至少一些企业,可能选择上市的方式变现。

  被令禁投的共享单车,未来究竟能如何发展?依靠上市圈钱?还是“正正经经”海外扩张?

  陈礼腾表示,国外市场虽然大片空白,然而因制度和习俗等会产生诸多不确定性,而国内相关指导意见已经出台,市场较为规范,中小玩家向三四线下沉会是比较好的选择。考虑到管理的便利性与市场的规模,小城镇更倾向于和一个平台进行合作。未来可能会出现大平台占据一二线城市,中小玩家各据一方的局面。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