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周期股大跌击碎“新周期概念”

2017年08月12日 07:07    来源: 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

  本周五,包括有色、钢铁、煤炭、化工、建材、工程机械等在内的周期股大跌,其中有色跌6.17%,钢铁跌6.03%,煤炭跌4.53%,上证指数在连续走出7根周阳线后,终于迎来了大阴棒。香港恒指更是两天跌去近900点,罪魁祸首也是周期股!

  周期股是近期的人气股。涨得最好的有色板块两个月涨幅高达45%,钢铁、煤炭等涨幅也在30-40%之间。之所以人气大旺,主要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周期股业绩超预期增长。那么,本周下半周开始的周期股大跌,仅仅是调整,还是从此将一蹶不振呢?

  我们不妨从基本面上找找答案。

  首先,从微观看,陆续披露中报的周期股业绩靓丽,但似乎到了拐点。以钢铁为例,柳钢股份盈利从7899万增至3.96亿,同比增长400.8%,但环比下降4.73%。酒钢宏兴盈利从2.27亿增至3.51亿,增长54.3%,但环比下降43%。山东钢铁盈利从2315万猛增至5.96亿,大增24.7倍,但其一季度已实现盈利4.53亿,即环比下降68.4%。如果这几家还仅仅是地方企业,不够典型的话,那么宝钢股份业绩预增50%以上,即从去年上半年的35亿,增至50-55亿,而其一季度已完成37.86亿,即环比下降50-60%。鞍钢股份预告盈利18.23亿元,大增500%,而其一季度已完成10.69亿,即环比下降30%。

  钢铁是这样,有色、煤炭、化工等也大同小异。如兖州煤业预告盈利增加440%,即从去年上半年的5.92亿元增至32亿元,而一季度已完成17.49亿元。中煤能源预告盈利15-18亿元,增长243-292%,而一季度已完成11.7亿元。有色行业的江西铜业预告盈利增长60-80%,即从去年上半年的4.73亿元增至7.57-8.51亿元,而一季度已实现5.41亿元。

  毫无疑问,对大多数周期类上市公司来说,今年一季度是其盈利高点,二季度开始逐渐回落。

  从中观分析,统计局数据显示,PPI从今年2月最高达到7.8之后,开始逐月回落,5、6、7月均为5.5,说明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已从高点下行。统计局有关人员也明确提到,“在主要行业中,同比涨幅回落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

  从宏观分析,本轮大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周期股大发“横财”,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是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和环保风暴,落后产能被淘汰后,给留下来的企业腾出了市场和盈利空间。如钢铁行业,在去年完成6500万吨的基础上,今年再去产能5000万吨,而到5月底全国已压减粗钢产能4239万吨,完成年度目标的84.8%。

  二是去年以来,因房地产和基建拉动,市场需求增加,加之不少大宗商品已低迷多年,引发价格上涨。如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在经历了长达50个月的连续下跌后,从去年1月最低的54.48点,到今年6月底终于回升到101.03点。

  三是美元指数的阶段调整趋势,引发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加上国内A股市场的投机炒作。如某些股评家鼓吹所谓“新周期概念”,断言中国已经迎来了“供给出清新周期,而且具有可持续性”;“至少有2-3年时间,……从去年开始到明年,我们都处于这个阶段”。

  当然,周期股不是不可以买,也不是这周大跌之后就起不来了。但总体而言,周期股代表的是传统产业,尽管其市盈率不高,但10倍的钢铁、煤炭股,比起40倍的如海康威视这样的新兴产业股,什么才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结论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笔者想奉劝股评界的某些大佬,能否少制造些概念,多下些扎扎实实的研究功夫。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