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O2O创业从风口跌落泥潭

2017年07月21日 07:42    来源: 北京日报     潘福达

  本报记者 潘福达

  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预约附近的按摩师上门推拿——三年前,创投潮热得发烫,“功夫熊”应运而生,成为最早进入生活服务业O2O市场的玩家之一。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经常能看到按摩技师们戴着可爱的大熊头套,向喝咖啡的创业者推广上门按摩的服务新体验。

  但如今,“功夫熊”“功夫”不再,其APP和微信公众号都陷入瘫痪,用户无法在平台上注册并下单。从创业风口到跌落泥潭,O2O光环褪去,像“功夫熊”这样陷入困境的企业成百上千,而生活类上门服务平台的整合淘汰仍将持续。

  网约系统已停摆

  推拿按摩不必去固定理疗场所,办公室、餐厅、家里,都可随时预约按摩师上门,这对于深受颈椎病困扰的上班族无疑省心又贴心。2014年,当上门服务刚刚兴起时,“功夫熊”以推拿服务入局O2O市场,估值一度超过1500万美元,不少公司将“功夫熊”的消费卡作为员工福利发放。

  但近日,不少老顾客发现,“功夫熊”的预约系统已经停摆,登录账号需要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时,系统提示“无法发送验证码”;在“技师直约”板块中,也没有技师可供挑选。定位到北京之外的其他业务城市,页面依然没有信息。

  记者尝试拨打“功夫熊”客服电话,语音提示“暂停服务”。辗转联系到北京的服务电话,工作人员称“北京已经不能预订,目前平台恢复时间尚不能确定,其他情况不清楚。”

  多名消费者透露,“功夫熊”的按摩技师与平台早已脱钩,从6月份开始就直接与老客户联络自由接单了。

  推拿领头羊因资本沦陷

  作为上门推拿的领头羊品牌,“功夫熊”曾收购五家上门O2O平台,并借此将服务范围覆盖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西安和成都地区。

  但资金短缺的阴影始终如影随形。早在2015年年底,“功夫熊”就传出过融资失败面临倒闭的风波。当时,公司创始人王润回应“融资不顺利不能代表平台倒闭”。

  “‘功夫熊’的系统已经停止维护。”同样从事上门推拿业务的“点到”平台品控总监李永刚透露,“从融资失败后,人员就撤离,后来只做基本维护,现在应该是彻底放弃这块业务了。”他表示,上门推拿行业曾依靠烧钱补贴开展业务,如果自身业务稳定,保持良性运营并不难。但受限于业务和单量规模有限,资本一直对推拿O2O的热情不高,如果平台收缩补贴较晚、资本补给跟不上烧钱的速度,势必凶多吉少。

  “目前还保持运营的上门推拿平台只有‘点到’和‘宜生到家’,很多平台都没有撑下来。”李永刚说,很多O2O平台盲目烧钱,却没培养出稳定的用户,一旦下一轮融资受挫就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门推拿O2O平台多面临技师资源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虽然推拿服务是高频需求,但经历了三年的市场培育,多数用户仍旧没有养成上门推拿的习惯,平台大健康业务也难以拓展,处境尴尬。

  共享平台或步O2O后尘

  近两年,资本的热风吹向VR/AR、直播和共享,O2O行业几乎被打入冷宫,相关创业公司的坏消息接踵而至:上门洗车平台相继倒下,大厨上门平台门可罗雀,生鲜上门尸横遍野……太多靠烧钱为生的O2O项目终于耗尽了资本的热情,O2O死亡名单越拉越长。有媒体曾做过统计,截至2016年上半年,之前拿到投资的数千家O2O企业,只有不足四分之一进入B轮,其余的走到了生死边缘。不过,一些生鲜、餐饮、鲜花配送、家教等O2O平台转型线下或主打商户端,逐渐获得了稳定的客源,进而实现盈利。

  “O2O创业中服务业占据较高比重,规范性却难以把控。”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分析说,随着投资风口变化,资本对O2O模式不再热衷,加速了上门服务平台的洗牌进度。

  与O2O当年的火热类似,共享经济如今也呈泛滥势头。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睡眠舱、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花哨的创业项目纷纷登场,唯一不变的是看不到盈利模式。不少创投人士担心,焦虑的资本裹挟着蜂拥的创业者,共享平台或很快步O2O后尘遭遇资本撤离的寒流。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