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私募基金管理三大盲点待解

2017年07月10日 06:4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 主编手记

  经过管理层近年来的持续治理规范,私募基金行业尤其是证券投资类私募走在日益健康发展的道路上,相关制度不断出台,一个立体的监管框架已经成形。但在目前的实践中,笔者了解到,仍有三大盲点需要引起业界重视和进一步完善。

  第一,交易系统亟待整合。由于私募基金对接不同的渠道发行了大量产品,而不同渠道尤其是券商渠道,大多使用各自的交易系统,而出于监管的要求,又无法接入第三方系统,这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日常运作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其实,这里也蕴含着极大的商机,有软件服务商已注意到这一点,如果能与管理层达成共识,自上而下推动解决方案,可能会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

  第二,对重仓股占资产比例的计算方法需统一。一般而言,私募基金持有单只股票的市值占比不超过基金资产的20%,但是怎么计算这个市值上却有不同的方法。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这很简单,就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市值,但有的私募基金以买入成本价来计算持仓市值,这样,即便顶格持有的这只股票大涨特涨,也不会因超限而不得不减仓,可以最大程度推动净值上涨。不过,说实话,这与设定持股上限的本意其实已经背道而驰了。

  第三,是信披乱象。比如,《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不得公开披露或者变相公开披露私募产品信息,但部分私募公司开设的微信号并无相关前置程序来甄别投资人,并且发布的内容等于在公开披露私募产品相关信息。

  更有甚者,有私募直接就在微信公众号文章里预测产品未来的回报。如一私募微信公众号有如下内容:2017年下半年我们预计本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为15%,预计2017年12月31日基金净值达到1.15元/份以上,争取给各位基金持有人分红0.07元/份;2018年本基金预期50%收益,不低于0.1元/份的分红。

  连2018年都许下了50%的收益预测,画下了一张大饼,毫无疑问这已明显违观。而根据相关规定,管理人不得对投资业绩进行预测。

  相比公募基金长期以来养成的信披规范,私募基金无论是从业人员、规范意识、惩戒手段等,都还有很大差距。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