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数据如何影响百姓生活

2017年07月08日 08: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6月19日,在悟空单车正式宣布退出共享单车行业后,投资摩拜单车的马化腾和投资ofo的朱啸虎在朋友圈中“吵”了起来。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共享单车上的智能锁是否需要实现双向通讯,双向通讯意味着企业对大量用户数据的掌握。争论的背后,是大数据正通过一个个APP和一部部终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逐渐变成“透明人”

  对大数据时代,当下有一个形象又略带幽默的说法: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人们就像生活在玻璃鱼缸里。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大数据的生产者,数据让孤立的个人不再神秘。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产生数据,并且被记录下来。比如,每一次心脏跳动、生活中的每一笔花销、每一次外出旅行等等。

  在这个时代,不仅人人生产数据,而且数据被广泛收集并分析利用。淘宝网一分钟就处理9万个订货单据,新浪微博高峰期一秒钟接受一百万次请求,百度每天要处理60亿次搜索。你的IP地址是什么,精确到几月几日几时在哪里上过网,浏览过哪些网站,何时又打开了另外一个网站……大数据系统可以对用户的上网活动进行详细记录。

  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小摄像头也是收集个人数据的重要渠道。只要你上街,就会被拍到。一年下来,就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甚至还出现了让人们主动提供数据的平台。2016年数博会期间,观众纷纷涌向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争相体验众包数据采集活动。观众只需拍张照上传,就能拿到一个小礼品,完成相关任务还可获得现金报酬。

  “数据众包采集即发动社会大众的力量,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一个手机端的数据采集工具,采集各类线下数据,如地图数据、车流数据、环境数据、市场价格等。”数据堂创始人、CEO齐红威说,相对于其他数据采集方式,数据众包采集具有准确、客观、灵活等特点,能弥补现有信息基础设施难以对线下数据进行采集的不足。大众提供的线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金融数据、交通数据、购物数据、企业数据、医疗数据、健康数据、教育数据等成为我们虚拟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所所长潘文说。

  数据让生活更轻松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采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数据产生价值。“大数据技术现在已经被应用在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多地方,其中包含了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潘文表示,不管是在工作场所、购物娱乐场所还是家中,人们都能够随时随地发现大数据带给生活的改变。

  目前,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最广,成为大数据最成熟的应用模式。京东通过建立PB级大数据平台,将每个用户在其网站上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与用户的沟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内容的效果。比如,针对用户不同的属性特征、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在他们搜索或点击时,网站将展示符合该用户特点和偏好的商品,尽力给用户提供友好舒适的购买体验,这就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转化率甚至重复购买,提高用户忠诚度和用户黏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购物,页面总能很“神奇”地出现我们最想购买的商品的原因。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打车出行等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已经初步开展。以往很多人都有在寒冷的冬天里,在户外苦苦等公交车的经历,如今出门前只需要提前查询地图,就知道车辆多久能够到站。例如,北京交管部门通过将实时路况与百度地图大数据对接,依托百度地图的交通大数据,可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并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提升出行效率。

  “利用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及时做到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负担。”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李冠宇说,比如,滴滴出行通过掌握的用户打车记录、司机行车轨迹等交通大数据,可以科学实现运力调度,精确匹配乘客和司机,优化路径,减少拥堵。

  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领域也在逐步应用大数据。李冠宇透露,我国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病历档案数字化,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收集分析,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等等。北京市政府联合百度公司及其他智能设备商和服务商共同宣布推出了“北京健康云”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实时展示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主要传染病动态,预测未来7天传染病趋势。

  警惕大数据威胁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鱼缸生活”中,每个人都赤裸裸地暴露着,从衣食住行到医疗信息,无一不被外界掌握,一旦被不法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都将带来巨大的威胁。可以说,大数据对人们的隐私权带来严重挑战。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在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时,就会暴露个人隐私,未来大家都是裸露的人,要查找个人信息将非常容易,我们都活在大数据的‘阴影’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处处长李广乾坦言。

  在防范数据泄露的同时,人们还要警惕个人数据被无休止滥用。许多公司强调收集、储存、分析数据都是“匿名”的,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纳拉亚南曾表示,可供分析的数据越多,就越不可能保持“匿名”,识别一个人的身份只要33个字节的信息量。

  李广乾说,我们通常将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系统被黑客攻入、被人为破坏,无法正常运转;还有一种是个人隐私泄露,给个人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危险。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一是要提高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和隐私意识,谨慎对待信息采集等;二是要规范数据采集、使用部门的行为,严格管理,杜绝信息被盗取、泄露;三是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罔顾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进行严惩。

  “大数据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保护隐私需要国家从立法层面积极推动,同时需要在数据确权、数据存储保护和数据交易规则制定等方面突破困局。”潘文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