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无人机热潮潜伏危机

2017年05月24日 07:43    来源: 法治周末    

111.jpg

  资料图。

  近年来,在技术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无人机的销售数量和发展规模呈几何式增长,应用日趋广泛。与此同时,频频发生的无人机违规飞行,也影响了多地机场的航班起降,给民航正常运行和社会安全带来威胁。在业内人士看来,即将于6 月 1 日起实行的无人机实名制,十分必要

  法治周末记者 张舒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爸爸去哪儿》,近几年,在众多火爆荧屏的综艺节目中,装有摄像头的航拍无人机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无人机,通俗理解就是无人驾驶的微型飞行器。它与一般航模的区别在于,这种无人机具有自主驾驶能力,能够超视距飞行。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操控的日趋简单,无人机已在文化、警用、气象、农林、甚至勘探等民用领域大展身手,应用极为广泛。

  然而,由于我国的民用无人机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政策、标准及法规仍不健全,无人机的“闯祸记录”也在不断更新。

  5 月 12 日,重庆江北机场受到无人机的影响,造成 43 个航班备降, 2 个航班返航。

  无独有偶,去年以来,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武汉、昆明、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多次发生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影响了民航正常运行。

  特别是今年4 月,成都地区连续发生 8 起无人机扰航事件,其中 6 起影响航班运行,造成 138 架次航班返航备降。

  为此,中国民用航空局近日宣布,6 月 1 日起将正式对质量在 250 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这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延超指出,“虽然国内对民用无人机有法律规定,但监管仍存有盲区。”

  “玩家”增多 网站销售火爆

  其实,作为休闲娱乐的新风向,“无人机”早已不是个陌生的词汇。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 中国无人机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数据显示,早在 2014 年,国内无人机销量便已达到 2 万架,销售规模达到 40 亿元。

  预计到2020 年中国无人机年销量将达到 29 万架,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元。

  两年前,摄影师王超( 化名 ) 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架无人机。

  “我对高空拍摄一直很感兴趣。”王超说,他的第一架无人机是组装式,需要手动控制,“样子有点丑,但适合练手。”

  拆了装,装了拆,飞行数百次后,他对无人机的操作得心应手起来。

  很快,第二架、第三架,从手动到自动……仅仅两年时间,王超已拥有了 4 台无人机,先后花费近六万元。

  那么,这些“高大上”的无人机究竟在何处购买?

  “小型无人机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买到,比如网络电商。”王超解释道,“价位在几百、几千至上万元不等。”

  法治周末记者在某购物网站搜索“无人机”时也发现,网页竟跳出一万余件相关商品,种类五花八门,包括直升机和固定翼机、无尾飞翼机、战斗机等等,有的还系“油动”。

  最常见的是多旋翼直升机,一般为四旋翼、六旋翼和八旋翼,功能除了娱乐外,多数用于航拍,个别大型专业级无人机甚至可以用于喷洒农药,价格在100 元至几十万元不等。

  其中,某售价为6499 元人民币的无人机,月销售量已达到 400 架。

  “无人机的销售没有什么限制,玩无人机也不需要考什么证,那些要考证的都是玩专业航拍的。”一家从事无人机销售的网店店主坦言。

  “这只是玩具,我们是玩具店,又不是卖航空飞机,有工商营业执照就可以了。”该店主解释道,“只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程序,就可以进行遥控,即便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能直接操作,买的人不少。”

  产品标准不一

  然而,事实上,无人机的操控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王超曾花费1 万多元购入一台六爪无人机,遥控距离可达 1500 米。

  “去年有一次,我想去公园俯拍一组画面,没想到 ( 无人机 ) 攀升到 20 多米时,突然自由落体降落。”王超回忆道,“好在没砸到人,否则,损失巨大。”

  王超遇到的危险境况,也不时在各地上演。

  对此,杨延超表示,由于无人机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国内还未形成权威的研发、制造体系,“目前各生产企业都是依据自己的标准来生产,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性能和适航性难以保证”。

  对驾驶员的要求有待细化

  同时,滚滚而来的无人机热潮中还潜伏着另一个巨大的危机,即“驾驶员”的培训并不规范。

  “前两年,绝大多数无人机驾驶员是由航模操作手转型而来的,缺乏系统的航空知识,有的甚至先前连航模操纵经验也没有。”杨延超坦言。

  2013 年年底,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 ( 以下简称《规定》 ) 出台,我国无人机驾驶进入持证飞行阶段。在驾驶员的资质考核和规范管理上,该规定均作出了相关调整。

  “但由于这项规定仍属于临时性管理规定,很多细节还有待细化。”杨延超补充道,“比如培训驾驶员究竟由哪个机构来统一标准、审定教材,执照分哪些等级等等。”

  “小于 7 公斤无须办照”埋祸端

  “此外,‘黑飞’现象也越来越频繁。”杨延超表示。

  《规定》中提到,重量小于等于7 公斤的微型无人机,飞行范围在目视距离半径 500 米内、相对高度低于 120 米范围内,不需要证照。

  “这个规定带来的结果就是无人机的操作成本和门槛越来越低。”杨延超直言,“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未经申请就超标飞行的‘黑飞’现象层出不穷,隐患不容忽视。”

  “我们玩的无人机都能飞到 800 米高,有的甚至可以穿过千米外的高空云霄。”王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没有出现事故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大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据民航部门数据显示,2015 年全国共发生无人机扰航事件 4 起, 2016 年猛增至 23 起。

  而2017 年以来,仅 1 月中旬至 2 月中旬的 1 个月时间里,就发生 12 起无人机违法违规运行威胁民航安全事件。其中,云南昆明长水机场一架“黑飞”的无人机,距离空中客机仅有 50 米左右的距离,严重威胁航空安全。

  日前,针对无人机频发的“黑飞”现象,中国民航局终于发布规定,正式对质量在 250 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行“实名制”。同时,后续其他监管举措也在进行中。

  “首先是要求厂家在出售和经营当中,协助对购买者进行登记。登记以后就会上线传到我们这个系统。”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瑞庆对此解释道,注册以后,一旦使用者的无人机要飞行,相关的网络会告知其是否在限制区内;若在,便会提醒这个地方不能飞行,应到其他地方活动,避免违法违规的行动,这样为使用者也提供了一种方便。

  专家建议尽快立法

  在杨延超看来,面对民用无人机的网络热卖,出台正式、明确的民用无人机监管规定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安全问题”。

  “民用无人机管理立法的落后,无法解决民用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杨延超指出,尽管从 2009 年开始,中国民用航空局陆续颁布《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办法》《关于民用无人机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工作会议纪要》等,“但这些规定的内容比较笼统,而且缺乏强制执行效力和可操作性,申请流程也不明确”。

  据杨延超透露,国家空管委正在牵头起草一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具体管理规定,规定将明确对未按规定进行无人机实名登记的行为给予处罚,该规定将是国家层面对无人机管理的最高行政法规。

  对此,他建议道,有关民用无人机的规定,应该至少涵盖四个内容。

  “首先是明确民用无人机的法律属性,明确哪些民用无人机属于航空器,哪些属于一般动产。”杨延超解释道,“其次是建立民用无人机的登记管理制度,通过登记注册,掌握其销售、使用、流转情况。”

  “当然最重要的是建立民用无人机的适航标准,明确其飞行的时间、空域、航线、高度等标准。”杨延超补充道,“同时,建立民用无人机企业的准入条件和监管规则等一系列管理规范,通过对民用无人机企业的严格监管,来规范民用无人机市场。”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