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激发现货交易发展“永动力”

2017年05月19日 09:06    来源: 期货日报    

  清理整顿+长效监管

  自去年年底开始,现货交易行业清理整顿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从中央到地方,强监管、严处罚,清理整顿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其实,监管层对于现货交易场所的清理仿佛从未停止过,也有从业人员戏谑“交易所”的一生就是“清理整顿”的一生。然而交易场所却越清理越多,1月9日,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下称联席会议)摸底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1131家交易场所。与上一轮清理整顿后保留的交易场所相比,交易场所总量增加311家。此前多轮的清理整顿下,为何现货交易场所不减反增呢?

  现货交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期货市场是在现货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所提供的价格和价格变化趋势可以及时指导相关商品的企业安排生产,同时为生产、经营企业回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提供服务,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随着我国建设制造业强国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需要,传统的现货市场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市场的交易方式、提升市场的服务功能。经过快速的改革发展,现货市场实现了交易电子化、信息化,发展成为集交易、信息、结算、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平台经济,实现了生产企业、贸易企业、消费企业和终端客户之间产需衔接,解决现货商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问题以及现货贸易商与商品投资者间的矛盾,真正实现降低实体经济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并推动其集约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

  在实践中,很多交易所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开展良好,立足本土,承接“互联网+”,为农业生产、制造企业等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价格信号和供求信息,按时按量、低价优质的生产原材料;同时,也搭建起了供需双方衔接的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及时运输、资金回收等服务。通过指导制造企业(农业)生产、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式,帮助制造业提升竞争能力。

  正是因为有很多优秀的交易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成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行业才得以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之下保持着快速、持续的发展。

  清理整顿的目的是激励行业改革和创新

  梳理解读监管政策发现,当前的监管政策具有部署严密、措施严厉、要求严格的专业监管的特点,相关部委也是在详尽调研后,充分了解了行业发展现状而采取的相应举措,然而这些举措并不是要否定现货交易的发展,而是激励行业本身改革和创新,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让行业更加有动力地前行。

  例如,清整联办[2017]30 号文件对商品类交易场所明确了政策边界:“商品类交易场所及交易品种的设置应立足现货,具有产业背景和物流等配套措施,不得上线与当地产业无关的交易品种,交易必须全款实货,交易客户限定为行业内企业。”从业务特征上看,服务实体经济的现货交易市场得到了监管层的肯定并予以保留。

  不可否认,当前仍有部分交易场平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但“瑕不掩瑜”,监管层仍希望通过清理整顿行业达到“优胜劣汰”。

  长效监管才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永动力”

  目前,地方现货交易场所问题重重,屡次整顿不减反增,究其根本原因是长效、直接监管缺失,其缺失程度达到了“无法无天”:所谓“无法”就是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38号文件的作用主要在清理整顿,不能成为规范性的文件,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无天”就是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38号文件也只是责成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只是作为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的牵头单位,而不是监管部门。

  这样“无法无天”的日子久了,一些正规的交易场所也无所适从,被迫变成僵尸交易场所,行业发展失去了动力。

  1月9日联席会议对于建立长效机制不仅给出了时间计划,也提出了具体规划,“在两到三年时间内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商务部负责指导协调省级政府编制大宗商品类交易场所总体规划、督促整改;审计署将省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交易场所的管理落实情况纳入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了属地管理;最高法院出台交易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推动地方审理案件的统一性;法制办和商务部统筹研究推荐地方交易场所监管立法工作、明确违法违规的行为法律责任等。

  这样一来,逐步建立起交易场所监管法规体系,真正实现“有法有天”,有效推动行业健康、规范、稳步发展。


(责任编辑: 张海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