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定增赚大钱的黄金时代已过 公募基金转型人工智能和投行化

2017年04月24日 06:33    来源: 投资者报    

  随着定增再融资新规发布满两月,投资者的情绪渐渐平复,定增市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不少公司因新规终止定增,重新选择可转债、配股等新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投资者报》记者发现,再讨论定增市场投资时,公募基金布局的热情并未消减。

  下一步的定增投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已有基础的公募基金将如何继续定增之路?日前,在第十一届中国投资年会上,定增基金的管理者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再融资节奏调控,但新规的影响尚未显现,预计目前市场的存量资金还将消化半年,而回归理性后的定增投资不排除会出现优于市场想象的情况。

  新规意在调结构

  “压规模,控节奏”,在新政不断的节奏下,高风险资金自今年年初开始逐步撤离。

  “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2015、2016年定增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私募、散户,很多投资者不完全懂定增,而机构利用市场信息误差来大量募资。”在天弘基金定增部总经理田洪成看来,新规加强了限制,不论对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是正本清源的好事。

  “不超过20%的股本限制及不低于18个月的政策间隔限制,分别限制了定增的融资规模和发行间隔;但目前来看,由于市场上的存量定增项目仍较多,新规影响还未集中体现。”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说。

  在采访中,多数公募基金管理者认为,定增的再融资主导地位尚不会改变。其中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的一年期竞价类定增项目供给依旧充足,而三年期定增因无法提前锁价,低折扣定增套利的模式将受到较大冲击,业内预计,三年期定增会大概率淡出市场。

  “从长期来看,新近连续发行的‘小微’IPO中的一批优质上市公司开始进入再融资需求的集中释放期(18个月的政策间隔+平均6个月左右的在会审核期),而眼下看似汹涌的IPO项目,正是未来再融资之源。”新规发布后,财通基金对其进行了解读。

  定增折价收窄

  “实际在过去几年,竞价结果早已把巨大的差价抹掉。”相比早期经常拿七折甚至五折的折价,王家俊认为,在2016年有效市场里价差已十分收敛。

  根据新规,定价基准日为发行期首日,定增市价发行底价为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打九折,投资者认为这加强了投资结果的不可控,但在业内看来,却已不是新鲜事。

  “2016年平均拿180个标的,空间只有15%,并不如想象中大,而按照新的竞价制度,‘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打九折’的规定,如果是涨的话,基本九折也就相当于市价的八五折到九折之间。”王家俊指出。

  值得肯定的是,定增赚钱模式的转变使得以往习惯金融套利的低风险时代一去不复返。各类定增投资策略产生相应变化,而传统的估值体系、选票方法、组合、量化套利策略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股市分化明显,大盘蓝筹股和创业板走出了相反的行情。叠加政策引导,未来资金将更偏好基本面优质、有业绩支撑的低估值上市公司,它们的定增重组更受市场青睐;那些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公司则会比较饥渴。对此,那些较饥渴的上市公司就不得不提高折价率来吸引资金流入。”杨晓晴说。

  择股择价择时成为定增资产管理者们的共识。王家俊认为同一只股票,10%或15%的折价对不频繁换仓的大机构资金来讲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但并不盲从。

  转向主动管理

  田洪成认为,定增往深处走,一个是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另一个就是“投行化”,深度参与上市公司的运作。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阿尔法狗屡屡战胜人类大脑的实例不断增加,智能投顾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关注,如2016年量化基金大放异彩,但是从去年四季度至今量化基金表现却黯然失色,证明智能投顾还有其局限性,至少在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环境下,还需要专业投资管理人的主动参与。

  对此,田洪成表示,具备多种算法的定增模型目前也在反复校验,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策略。“目前模型筛选后准确率能提高到60%,本身在人工智能上已有很大提高,但我们现在希望通过多策略交叉,把准确率提高到80%左右,降低误判率,所以目前仍在试验中。”

  而不论是大数据分析还是“投行化”,在行业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中,不同方法的本质追求都是筛选出好标的,且未来定增市场的获利模式已从折价套利转换为主动管理。

  采访中,王家俊表示目前公司的团队比较关注新三板,而他认为新三板最寒冷的日子可能很快就要过去。“新三板的业务和一级市场离的比较近,在公募基金里我们也是前三名,我们投资新三板的逻辑完全是用VC和PE的眼光,20亿的新三板一共投了26个项目。”

  对此,杨晓晴表示,未来定增市场将更加侧重于对公司基本面的考查,注重精细化研究,而能够精选好项目、开发好策略、股本雄厚的定增投资机构更容易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