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华纳大招股书历史沿革披露“简洁” 9次股权变更被省略

2017年04月19日 07:16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001-000.thumb_head

  编者按

  【 去年9月,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纳大)向证监会递交招股说明书,这家曾在2015年受累于“银杏叶事件”的公司首度将业绩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成立于2001年的华纳大公司频繁经历股权变更,在历史股东名单中更闪现了长沙市国资委下属公司的身影。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国资控股的公司不久后就通过股权转让全身而退,但这家公司的高管时隔几年后出现在华纳大的股东名单中,目前为第五大股东。

  不过,华纳大却对过往的重大股权变更仅用简洁的言语“一笔带过”,也没有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有关曾获国有企业投资、并有国企前高管持股的事实。】

  每经记者 吴泽鹏 金喆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去年9月,湖南药品制造企业之一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纳大)向证监会报送了招股说明书,拟在创业板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华纳大前身为浏阳市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浏阳华纳大),成立于2001年。两年后,浏阳华纳大更名为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纳大有限),并于2015年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书中,华纳大简单介绍了其有限公司及股份公司的成立,此外无其他历史沿革披露。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工商资料显示,十余年来,华纳大历经多次股权变更,股东多时超过20名,少时也有7名。注册资本方面,华纳大也是历经多次增资。

  记者曾于今年3月下旬实地走访华纳大浏阳生产基地及长沙总部,但采访要求均遭到拒绝。4月10日,记者再次致电华纳大,公司总部一位自称总经办的汤姓人士称稍后再与记者联系,但截至截稿,记者未能得到华纳大关于采访问题的回复。

  ●股东变化频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其他拟IPO公司在招股书中动则数页甚至十余页的“发行人历史沿革”“发行人股本形成及变化”等披露情况相比,华纳大在招股书中的披露显得较为“简洁”——除有限公司及股份公司的设立情况外,华纳大没做其他披露。

  华纳大最早成立于2001年。根据招股书披露,2001年4月,湖南广维医药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维医药)及张晓兰共同出资设立浏阳华纳大,其中,广维医药持股比例为96%,张晓兰则持股4%。2003年1月,浏阳华纳大更名为华纳大有限。

  到了2015年10月,华纳大从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此时,华纳大股东在招股书中显示为13名,包括自然人及投资公司,其中,自然人9名,有限合伙投资企业4家。具体来看,当时华纳大持股5%以上股东有3名。其中,湖南华纳医药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53.08%;徐燕持股18.78%;泰州中电弘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股6.40%。

  值得注意的是,有限公司时,华纳大仅有的2名股东,即广维医药及张晓兰,在股份公司股东名单上均已无处可寻,至于这两名原股东是如何退出的,华纳大未在招股书中有所提及。

  关于原股东之一的广维医药,记者仅能在华纳大招股书中找到如是表述:自2009年起不再承接新的业务,已于2016年4月22日注销。

  是否华纳大历史沿革如其在招股书中披露的那样简洁呢?带着这一疑问,3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并打印了华纳大企业基本情况表。

  事实上,记者从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处仅能打印2006年12月5日以后华纳大的股权变更情况。变更信息表显示,2006年12月至2015年7月,近9年的时间里,华纳大一共经历了9次股权变更,股东由14名变更至最多27人,最少7人。

  其中,还有股东人数变化较大的情况出现:2009年2月5日,华纳大股东由13名增加至27名。一年后的2010年1月20日,华纳大股东又由27名缩减至11名。即使不考虑存在不同股东的情况,前者一次性增加了14名股东,后者则一次性减少了16名股东。

  ●股东至少增资4次

  相对于股东人数过山车般时多时少的情况,华纳大的注册资本则是直冲云霄般“蹭蹭蹭”往上涨。

  在招股书中,2001年,浏阳华纳大成立时,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到了2015年10月,华纳大有限决定以发起设立方式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以当年8月31日为审计基准日,注册资本为7030万元。

  以上便是华纳大在招股书中关于发行人注册资本变化情况的披露,如何从500万元上升到7030万元,华纳大在招股书中并未解释。而根据工商资料,华纳大历史上至少经历了4次增资。

  记者曾就以上问题咨询华纳大,但并未得到公司的正面回复。

  而在记者走访华纳大后,一位医疗器械行业人士曾主动联系记者,该人士自称为华纳大董事长黄本东学生,是从黄本东处得知记者的采访问题,他向记者表示,华纳大招股书披露方式并不存在问题。该人士曾多次联系记者,称受黄本东委托协调安排采访,但截至发稿,记者未得到进一步确切信息。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行人完整披露历史沿革,有利于投资者全面、完整了解公司发展脉络,从而判断公司投资价值,“在不同板块上市,对披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细节方面不尽相同,但关于发行人的历史沿革,特别是股权变更,无论是主板还是中小板或者创业板,都要求完整披露。”

  “上市过程就是信息公开、透明的一个阶段,也是公司规范的一个过程,不管任何公司,都应该保持公开的心态,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会造成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利益的不平衡,容易造成股价人为操纵。”北京中会仁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丁会仁说道。

  2015年修订的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五节第三十二条规定,发行人应简要披露公司的设立情况、设立方式,发行人属于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还应披露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情况。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创业板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准则是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论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凡是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当予以披露。

  股东往事

  华纳大招股书未披露国资入股历史 国企前掌舵人现身股东名单

  每经记者 吴泽鹏 金喆 每经编辑 张海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因为未详尽披露历史沿革,华纳大曾受国有资本垂青的历史同样被“遗落”了。

  记者获取的工商资料显示,2006年12月,具有长沙市国资委背景的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科投)曾在华纳大股东之列,但于该年12月25日退出。

  对于上述情况,华纳大在其招股书中并未进行说明。根据华纳大披露,本次发行前,公司股本不存在国有股份或外资股份。

  长沙科投退出,但是几年后,长沙科投时任高管姜策出现在华纳大股东名单中。姜策持股华纳大260万股,持股比例为3.70%,为华纳大第五大股东。若华纳大成功上市,姜策无疑将身家暴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于3月下旬实地走访长沙科投,姜策告诉记者,其属于长沙科投聘用制高管,目前已卸任长沙科投相关职务。据其透露,长沙科投退出华纳大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华纳大的第一、第二大股东准备将个人的研发品种(知识产权)无偿地转让给华纳大,“这里面涉及对价等,有一个国有资本股东在里面,就比较麻烦。”

  曾获长沙国有资本投资

  长沙科投原为长沙市国资委100%持股,2016年6月,长沙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市国资委100%持股)成立,3个月后,长沙科投并入长沙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

  记者获取的工商资料显示,背靠国资委的长沙科投,事实上还是华纳大的历史股东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记者获取的工商资料中,并没有发现长沙科投进入华纳大的记录,但据该资料披露,截至2006年12月5日华纳大发生股权变更时,长沙科投仍以50万元的出资额作为华纳大股东之一出现在名单中。当时华纳大注册资本为4850万元,其中,长沙科投出资额为50万元。

  但20天后,长沙科投便退出了华纳大股东之列。根据工商资料显示,2006年12月25日,华纳大发生股权变更,包括长沙科投在内的部分股东退出华纳大,同时多名自然人股东进入华纳大新股东名单。

  至于长沙科投投资并退出华纳大的方式及金额,记者拿到的工商资料并未作具体说明。

  随着长沙科投的退出,曾获国资垂青的历史也成为“往事”。不过,华纳大在招股书“关于发行人的股本介绍”章节中表示,本次发行前,公司不存在国有股份。

  国有资本在华纳大的历史投资,是否需要披露?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2017年3月22日实地走访了华纳大位于长沙市华盛花园的总部,但华纳大总经办相关人士称,董秘及董事长均外出开会,并称相关领导此前已表示不接受采访。

  “如果有国有企业曾经入股,必须披露出来,不能简单地以‘公司不存在国有股份’概括,因为这涉及到国有股份评估、退出时股价等问题。”北京中会仁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丁会仁表示,“有没有可能存在国有股份贬值、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这些肯定要说明。”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则表示,从另一个角度说,国有资本的进出,同样属于公司股权历史沿革的内容,“这个内容还是需要完整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去全面判断。”

  “公司的股权结构披露一定要详细,详细到公司成立时间、股东、股本变更,特别是大的变动,一定要披露出来。”丁会仁告诉记者。

  3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湘江大道101号汇源大厦5楼的长沙科投,记者在现场看到,长沙科投与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用一层办公室,工商资料显示,后者为长沙科投参股子公司,两家公司总经理皆为姜策。

  对于记者关于长沙科投入股、退出华纳大的疑问,姜策建议记者联系华纳大进行采访,但他也告诉记者,华纳大此前出现大批股东进出的情况,其原因就是当时整个公司处于较大变化当中,“大家看不到希望。”

  “(长沙科投)退出的原因,第一个,50万元的投资当时是科技投资经费。另一方面,整个华纳大面临着重组,华纳大的第一、第二大股东,准备将个人的研发品种(知识产权)无偿地转让给华纳大,这里面涉及对价等,有一个国有资本股东在里面,就比较麻烦。”姜策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长沙科投此前也曾投资三诺生物(300298)及一特股份(839074),目前前者在创业板上市,后者则在新三板挂牌。在三诺生物披露招股书、一特股份披露公开转让说明书时,二者均被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对长沙科投入股及转让事项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被要求说明的内容包括解释股权评估是否合规、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等。

  长沙科投原高管成第五大股东

  据华纳大招股书披露,华纳大发起人股东之一为自然人“姜策”,其持有华纳大26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3.70%,是华纳大第五大股东。这也是招股书中对姜策仅有的介绍。

  华纳大第五大股东姜策是什么身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资料中,长沙科投法定代表人也叫“姜策”,同时,姜策为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长沙科投官网也介绍,姜策为公司董事长。

  在长沙科投官网目前的宣传中可以发现,长沙科投是姜策于2000年参与发起设立,是专业性创业投资企业,以扶持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方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资本增值和获取高额投资回报为目的。

  根据官网宣传,姜策自从2000年参与发起设立长沙科投以来,先后为山河智能、三诺生物、华纳大药厂、九典制药、楚天科技、丰业科技、众兴铝业、瑞翔新材、怡清源等科技企业提供过专业咨询与辅导。

  姜策是何时进入华纳大股东行列的?对此,华纳大在招股书中并未披露,记者获取的工商资料也未具体披露。

  记者获取的工商资料显示,在2010年1月20日的一次股权变更中,姜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了华纳大股东变更前的股东名单中,在这次变更中,姜策对华纳大的出资由160万元增至260万元。也就是说,至少在2010年1月20日前,姜策已经是华纳大的股东。

  据新三板挂牌公司一特股份2016年8月公布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披露,2006年3月至公开转让说明书提交日,姜策担任长沙科投总经理。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湖南当地媒体于2008年11月、2010年10月等报道中也提及姜策,当时姜策的身份为长沙科投总裁。

  据此,姜策进入华纳大时,仍在长沙科投任职高管。姜策曾向记者表示,创投类企业鼓励企业员工跟投,“本身是供应商这种去参股,会发生经常性的关联交易的(才有限制);我是受让北京方面的股份,是非关联公司。”姜策说道。

  据姜策透露,其目前已经调离长沙科投。记者曾以群众身份致电长沙科投官网公布的联系电话,工作人员表示,姜策目前已经调任长沙科投母公司长沙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刚调走不久,还是会经常到公司来;上个月还是上上个月(才调任),差不多是这个时间。”该人士说道。

  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在长沙科投官网,关于姜策的介绍仍为公司董事长,湖南长沙市科技创业投融资建设、技术产权交易、项目评估、科技中介,基金发起设立等领域的代表,湖南省风险投资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无论姜策目前任职情况如何,毫无疑问,若华纳大最终成功上市,这位长沙科投前掌舵人的身家也将水涨船高。

  记者注意到,华纳大发行前每股净资产为4.29元,本次拟公开发行新股2350万股,公开发行比例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

  行业现状

  华纳大IPO难逃“银杏叶事件”阴影同类产品有60多个竞争对手

  每经记者 吴泽鹏 金喆 每经编辑 宋思艰

  2015年,华纳大因外购银杏叶提取物不合格,导致公司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遭遇行政处罚并召回了问题产品,这也让连续两年营收增长率超两位数的华纳大,2015年仅实现3.58%的营收增长。

  华纳大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随着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召回事件影响逐渐减小,2016年一季度,公司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销售额回到正常水平。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即使抛开华纳大是否完全从银杏叶药品违规事件的阴霾中走出不论,植物提取物行业的整顿行动仍在影响着上下游产业链。

  记者从信狐药迅独家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银杏叶药物品类和片剂类的销售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尚未恢复至与2014年同等的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在60多家银杏叶产品生产企业中,华纳大产品销量并不占优势。此外,记者从三家独立的药品数据机构了解到的数据显示,华纳大的银杏叶产品销售额均未进入前五位。

  3月下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就上述问题前往华纳大进行采访,但相关人士称,不方便接受采访。

  ●银杏叶风波“斩断”业绩双位数增势

  华纳大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自行建设中药提取物生产线,以保证中药提取物质量,从源头上解决从外部采购中药提取物质量的风险。

  事实上,“从外部采购中药提取物的风险”,华纳大也许对此深有体会——如果没有突然爆发的外购银杏叶质量事件,华纳大IPO闯关之路或许会比现在顺畅得多。

  引起轩然大波的银杏叶事件,其实源于一次常态化检查。2015年5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食药监总局)在湖南和广西省级招标采购中,发现银杏叶制品的售价明显低于成本。

  由此,华纳大供应商之一——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兴达)被揪出来了,该公司产品“便宜”的关键因素,是将银杏叶提取工艺中的稀乙醇改为使用3%盐酸进行提取。根据药品管理法,桂林兴达的做法违反了关于“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的规定。

  除擅自改变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工艺外,桂林兴达还从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违规购买了以盐酸工艺生产出的银杏叶提取物,作为银杏叶片原料。同时,还伪造原料购进台账和生产检验、物料管理记录,将不合格提取物再次销售给其他的药品生产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共有24家药品生产企业从桂林兴达购买非法银杏叶提取物,华纳大就是其中之一。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桂林兴达向华纳大销售了550.42万元的原材料,占华纳大当期采购总额的5.98%。而从2014年以来,华纳大没有自提银杏叶提取物,所生产的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的原材料全部采购自桂林兴达、湖北诺克特药业有限公司。

  2016年1月29日,湖南省食药监局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没收华纳大违法生产的银杏叶片(分散片)152.8万盒(已召回产品),没收违法所得164.42万元,并罚款50万元。

  受银杏叶事件的影响,华纳大的业绩增速放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招股说明书发现,2012年~2014年,华纳大分别实现营收1.62亿元、1.94亿元和2.47亿元,对应增幅分别为19.13%和27.50%。到了2015年,尽管华纳大营收达2.56亿元,但增幅已从之前的双位数下滑至3.58%。

  华纳大在招股书中表示,2015年,公司发生了一次因外购原材料不合格,导致药品不合格的产品质量问题,公司召回了所有不合格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相应冲销了收入和成本,导致2015年公司收入增幅较小;同时,公司对使用从桂林兴达采购的原材料所生产的银杏叶片(分散片)在产品、在库产成品、召回产成品全额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这些影响都在2015年释放,导致公司2015年收入增幅较小,净利润出现下滑。

  具体到银杏叶分散片方面,2015年,银杏叶分散片销售收入几乎腰斩,从2014年的2615.80万元减少到1351.7万元。而2016年前3个月,银杏叶分散片的销售也没有出现大幅提升,472.38万元的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43%。华纳大表示,2016年第一季度,随着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召回事件影响的逐渐散去,公司银杏叶片和银杏叶分散片销售额回到正常水平,带来整个销售收入快速上升。

  ●银杏叶产品有60多个竞争对手

  下游市场尚未回暖,银杏叶提取物原料价格已飙涨。华纳大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2015年,银杏叶提取物的采购均价分别为482.97元/kg、555.64元/kg和854.58元/kg,而在2016年第一季度,采购价格飙涨至1025.64元/kg,比2013年提高了112.36%。

  那么,银杏叶药品市场真的复苏了吗?2016年12月,华康生物(870480.OC)在公开转让书中提到,2015年5月爆发的“银杏叶事件”暴露了植物提取物行业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黑心厂商的不法行为已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抹黑了植物提取物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导致国际展会上,一些国外经销商不愿去中国展区。

  有医药行业人士表示,原材料大幅上涨会导致药企生产成本提高,如果最终产品的销售提价幅度低于成本上涨幅度,或提价之后产生销量影响,均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的冲击。

  记者留意到,截至招股说明书披露日,华纳大并未对以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材料的产品进行提价,但称销售额已回到正常水平。

  2014年和2015年,华纳大的银杏叶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3306万元和1623万元,这样的规模在行业中竞争力究竟如何?记者分别从多个独立的药品数据采集机构对比银杏叶类产品的销售数据后发现,在国内多达77家拥有生产批文的企业里,华纳大的银杏叶片销量并不出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第三方医药查询系统软件信狐药迅上获取的数据显示,以样本医院为统计口径的银杏叶注射剂销售额逐年呈下降趋势,已从2012年的5.30亿元下滑至2016年的3.96亿元。而银杏叶片剂的销售情况则相对稳定,2014年和2015年基本能保持在1.67亿元左右,2016年的销售额略微上升,接近1.70亿元。

  以通用名为银杏叶的片剂类产品过去五年的销售额统计,德国威玛舒培博士以总销售额2.79亿元市场占比第一,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信邦制药有限公司各以2.59亿元和1.48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二、第三,前五位的销售规模也在亿元级别。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威玛舒培博士的销售额达到7763.4万元,比2015年增长了接近1000万元。据信狐药迅创始人张玉峰表示,该数据为样本医院的采集数据,通常要放大5到10倍才能反映为全国的销售情况。

  另有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国内22个城市样本医院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银杏叶制剂生产企业50多家,前10家企业的销售额占91.4%,排名前四位的企业为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黑龙江珍宝岛药厂、河北石家庄神威药业和北京双鹤药业,其中北京双鹤药业的银杏叶制剂销售收入为7301万元,市场占比为10.4%。

  而在零售渠道上,华纳大的银杏叶类药物似乎也不占优势。根据记者从医药资讯机构中康CMH了解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零售渠道的银杏叶类药品市场规模为10.4亿元,其中,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以2.87亿元销售额占27.6%,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万邦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排在其后。

  在医药行业内,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被认为较为全面,中康CMH的数据采集以零售渠道为主,而多家医药上市公司以信狐药迅数据为参考。记者发现,在上述三家平台对于银杏叶产品的数据统计中,华纳大均未现身前五名。

  华纳大自身也承认银杏叶行业竞争激烈,其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市面上有12家企业取得了共13个银杏叶分散片的生产批文,银杏叶片的生产批文较多,共77个,其他银杏叶类口服制剂产品批文共有32个,竞争较为激烈。

  记者查阅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库后发现,由于有些厂家拥有多个不同剂型的银杏叶类药品批文,华纳大面临的竞争对手也超过60个。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2014年,银杏叶制剂在样本医院100强药物中的排名已从11位下滑到32位,在行业整治洗牌后,银杏叶类口服制剂前景如何,目前还是问号。

  募投解析

  华纳大“豪赌”募投项目“逆市”创收3个亿 银杏叶风波后仍拟扩产

  每经记者 吴泽鹏 金喆每经编辑 宋思艰

  虽然没有一个能被称上“爆款”的核心产品,但华纳大对公司的未来成长仍颇有信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招股说明书发现,华纳大拟投资5.25亿元用于新建厂房、研究中心等项目,并豪赌完全投产后将在2018年创收3亿元、并每年贡献利润超过8000万元。

  3月下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华纳大位于浏阳市的工厂所在地和长沙市的办公所在地,试图了解募投项目的进展情况,但华纳大方面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有关募投项目业绩实现途径和健胃消食片、银杏叶分散片产能扩张的疑问未得到公司解答。

  豪赌募投项目创收3亿

  据华纳大官网介绍,公司目前规划三个生产基地,包括化药制剂生产基地、中药生产基地、化药原料生产基地。3月下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华纳大招股书登记地址来到浏阳生物医药园区内的华纳大,公司企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浏阳公司只是一个生产基地,“我们总部在那边(长沙),这里只是生产基地,只是注册地址在这里。”记者现场了解到,生产基地内包括办公区、生活区以及生产区,相关人士称内约有三百余名员工。

  华纳大认为,募投项目达产后将使公司的营收和利润上一个台阶。华纳大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华纳大主要制剂产品产能中,片剂12.5亿片,胶囊2亿粒,干混悬剂、散剂8000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7.03%、80.73%、83.74%;主要原料药产能为435吨,产能利用率84.78%。

  但华纳大并不满足于这样的产能。《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计划将5.25亿元募集资金投资于中药制剂及配套5000吨中药材提取加工建设项目、中药配方颗粒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及制剂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募投项目达成后,新工厂的年产能将达到片剂20亿片、胶囊5亿粒及颗粒剂500吨,银杏叶提取物生产车间建成后,年加工银杏叶3000吨的中药前处理、提取生产能力,并实现提取物100吨的生产能力。

  2016年到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将分别达到2.95亿元、3.41亿元和6.94亿元。记者据此推算,华纳大也给自己许下了一个2018年较2017年营收翻番、比2016年激增135%的宏伟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华纳大“底气十足”的源头来自2014年开工的募投项目。华纳大在招股书中提到,该测算从谨慎角度考虑,以最近两年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平均值15.54%来测算,同时考虑2018年募投项目实施导致收入增加的情况,增加营业收入3亿元,每年新增利润总额8484万元。

  不过,华纳大并未对募投项目的进展现状做过多披露,仅表示“公司已对募投项目进行了审慎的研究,并聘请专业机构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根据目前我国药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趋势及上述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公司通过进一步丰富各产品群系列、加大广告和宣传投入、拓宽拓深市场营销渠道、加强普药营销及学术推广的力度等一系列措施,能够保证各生产线建设项目完成后新增产能顺利地被市场消化。”

  记者对比医药工业大行情和华纳大主要扩产品种的行业情况后发现,华纳大在三年内实现业绩翻番的目标也许是一场豪赌。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正在放慢增长的脚步。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今年3月28日在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分论坛上分享的数据,2010年至2015年,世界药品市场化进入低速增长期,我国药品市场增速从22.0%的高增长区间逐步放缓到11.0%,长远来看将保持在10%左右。

  扩大银杏叶产能

  尽管2015年突然曝光的“潜规则”让银杏叶类药物受到重创,华纳大还是把银杏叶摆在了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5亿元的募投计划中,华纳大计划建设一个年加工银杏叶3000吨、提取100吨银杏叶提取物的生产车间。

  在银杏叶风波以前,华纳大主要是对外采购银杏叶提取物原料,正是其中一次与桂林兴达的合作将公司卷入银杏叶违规提取的质量旋涡中。记者在招股说明书中看到,未来华纳大将通过自行建设中药提取物生产线保证中药提取物质量,从源头上解决从外部采购重要提取物质量的风险。

  据介绍,2014年华纳大银杏叶提取物原料的采购量在40吨以上,100吨的提取量意味着华纳大将扩大银杏叶提取物原料的产能。华纳大认为,公司的现有产能已经饱和,不能满足产品销售增长的需求,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过程监管及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需要新建生产车间来缓解产能不足的矛盾。

  然而,根据华纳大招股书披露的产销情况和记者获得的行业数据,华纳大的募投项目能否全部投产并带来效益还存在疑问。记者查阅招股书发现,银杏叶分散片产销率在过去三年多时间呈现下滑的局面。2013年和2014年,该产品的产销率分别为101.76%和85.90%。2015年受银杏叶事件影响,产销率缩水到57.74%,而2016年前3个月进一步下滑到30.57%。第三方数据平台信狐药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银杏叶片剂类产品整体较2015年未出现较大波动,市场份额第一的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依然强势。

  除了在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片上“豪赌”扩产,华纳大还将新工厂的片剂年产能提高到20亿片,主要用来生产健胃消食片和裸花紫珠分散片。

  在华纳大70个产品中,健胃消食片业绩比较抢眼。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2015年,健胃消食片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288.17万元、1627.91万元和1519.36万元,占比不足7%,而2016年前3个月的销售收入达到844.33万元,超过三年最高销售收入的一半,当期占比也达到11.50%。同期的产销率依次为100.29%、89%、83.89%及167.8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第三方医药信息平台信狐药迅的数据发现,健胃消食片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有限,华纳大排第五位,而在全国共有67个健胃消食片的生产批文。过往的招标数据中,华纳大曾进入河北、广西、海南、湖南等部分省级区域的医保目录,但次数有限。

  与此同时,行业龙头却处于逐年下滑的疲软态势。江中药业2015年和2016年,健胃消食片的销量比上年下滑19.47%和8.43%。根据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综合统计排名,江中牌健胃消食片获2016年度中国非处方药产品“中成药”第一名。健民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健胃消食片销售额为2520.19万元,销量比上年下滑14.19%,而在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在重点城市公立医院中成药健胃消食片2016年前十企业份额格局中占比16.27%。

  4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江中药业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2016年消化系统药物收入为11.54亿元,主要是健胃消食片和乳酸菌素片。健胃消食片受国家政策环境影响和公司渠道监控整合变化,短期内出现一定下滑,整个行业未出现大幅波动,健胃消食片仍是中药非处方药助消化领域第一品牌。对于其他同行的销售情况和市场份额,该人士表示具体情况不了解,有可能是本来基数小,所以增幅就大。

  不过,华纳大没有在招股书中透露更多关于健胃消食片销量暴涨的原因,也没有解答将健胃消食片、银杏叶分散片扩产的评估目的和背景。对于上述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