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证双管齐下限杠杆 “粗放式”委外走向尽头

2017年04月14日 07:50    来源: 和讯    

  本报记者 李洁雪 实习记者 刘玲 深圳报道

  “之前证监会规范委外的行为,不允许公募基金变成通道,抓的是受委托方,而银监会抓的是委托方,现在就是要两方面共同着手把资金‘空转’遏制住。”

  监管层针对委外的监管之风不断加强。

  近日,银监会接连下发多份指导文件,其中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到,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

  4月13日,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机构人士认为,若该通知严格实行,委外业务依赖的一大优势将会消失,非银机构委外业务必将受到影响,委外规模可能再次受到冲击。

  此外,通知还要求银行简述其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

  此外,通知还要求银行简述其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

  事实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就开始对委外资金进行摸底,随着委外业务在2016年大爆发,近期银监会对银行委外业务情况调研更为深入。而日前,深圳证监局也召开了辖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工作会议,并对辖内机构接受银行委外业务展开调研。

  随着监管层不断出台政规范政策,粗放式委外业务将彻底走向尽头。

  降杠杆再冲击委外

  继3月31日证监会发布委外基金新规后不久,银监会针对委外业务的监管要求也随之出台。

  日前,银监会下发的46号文中明确表示,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这意味着对委外杠杆的限制再度升级。

  4月12日,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王群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所谓“空转”是指资金在金融系统里面转,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2015年底委外业务逐渐出现,到2016年便疯涨至万亿规模,为什么市场上突然增加这么多委外规模,这就是银监会提到的‘空转’。”

  王群航提到,银监会此次下达的46号文,相当于双向掐住委外。“之前证监会规范委外的行为,不允许公募基金变成通道,抓的是受委托方,而银监会抓的是委托方,现在就是要两方面共同着手把资金‘空转’遏制住。”

  对于此次银监会对委外提出的新监管要求,部分机构人士认为,或将对委外业务再度带来冲击。

  有机构人士指出,银行发展委外业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银行资产端收益太低,无法满足收益需要,而机构想要留住委托资金,不断给出高收益。

  但目前市场好的资产有限,为了提高收益,机构便下沉信用资质、增加杠杆,若对于杠杆的规定严格执行,将使得非银机构开展委外业务的一大优势消失,从而导致委外规模再缩减。

  不过,4月13日招商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裴晓辉认为,具体对委外的影响,还要等是否有细则落地。“从去年开始监管层就已经开始限制杠杆,此次下发的26号文可能对委外造成冲击,但通知只是表明了一个方向,并没有提到相关细则,收紧的趋势是不变的。如果确切细则出来,则更能确定收紧的范围和影响。”

  此外,46号文的下发在部分机构人士看来,对债券市场也存在利空影响。

  “你现在没有钱,买的东西少,价格的支撑便消失了。去年大量的委外进来,今年半年、一年的委外业务陆续到期。如果委外不受限制的话,它会一波接一波地做,那债券市场的价格就撑得住。现在委外两边受限制,债券市场的供求形势已经出现很微妙的变化。”王群航向记者阐述道。

  海通证券姜超等认为,债券投资方面,控制回购杠杆,债券投资产品杠杆设定上限,产品底层资产杠杆穿透,预计委外一对一账户的杠杆将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加码权益趋势存疑

  随着金融去杠杆趋势深入,债市低迷现状持续,部分声音认为这将倒逼委外资金加码权益,但市场上同时也存在分歧意见。

  4月13日,深圳一家大型私募基金研究总监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已经收到了部分委外资金,今年将重点拓展这一业务。该私募总监表示,“银行委外在权益类的配置中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而权益类配置的专业思路和配置度的提高,对我们做二级市场的来说是有很多机会的。”

  此外,4月12日,华南一位公募权益投资总监也向记者透露,去年公司权益部门收到了10亿元的银行委外资金,今年又新增了10亿-20亿左右。“虽然银行资金普遍厌恶风险,但银行也有风险承受能力很高的高净值客户,这部分客户委托投资权益是有可能的。我们收到的委外资金都是直接投资偏股权益基金,而不是指数产品,我认为这种情况以后会变多。”

  不过,上述投资总监也表示,目前还不能说委外加码投资权益已经是趋势,只能说刚刚起步,未来这个量还会持续增加。

  反对观点则认为,以现在资金面的收紧情况,银行资金加码权益可能性极低。

  裴晓辉认为,“委外在债券市场形势倒逼下加码权益投资”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如果银行资金端紧的话不可能加权益,银行是厌恶波动型、风险型的,不可能因为债券市场不好就加权益。银行本身要求稳定收益。”此外,在资金整体收紧的情况下,不可能有钱进入权益市场。

  王群航也认为,委外开始逐步加大对权益投资是之前的一个想法,要提高收益只能通过加大对权益的投资,因为委外层层嵌套,收益率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形势又不太好,有可能通过权益的方式去加强。而现在委外监管越来越严格,委外资金也越来越少,更不用说加大对权益的投资了。

  尽管对于委外后续的演绎尚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但受访者普遍认为,粗放式委外业务发展已经到头。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银证双管齐下限杠杆 “粗放式”委外走向尽头

2017-04-14 07:50 来源:和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