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央行连续12日“按兵不动”

2017年04月12日 07:49    来源: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讯】(记者 吴玉函)根据央行官网消息,受税期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4月11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这是自3月24日以来,央行连续第12个工作日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累计净回笼资金4500亿元。当日有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200亿元。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共有1200亿逆回购到期,周四还有2170亿MLF到期,无正回购和央票到期。

  近期资金面较为宽松

  中信证券固收分析师明明指出,此次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得助于3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与近期外汇占款数据逐渐改善。央行自3月24日起连续6日暂停操作,皆为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对冲逆回购到期,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3月为传统的财政存款释放期,使市场流动性得到补充。外汇占款数据也自去年11月开始逐渐改善,环比下降幅度不断收窄,2月外汇占款较1月减少581亿元,远低于此前数月.随着3月份中美10年国债利差出现走阔减轻资本外流压力与基础货币缺口,外占数据有望止跌回升,也对流动性状况有所改善。因此近期财政存款释放和外汇占款等外部因素的对冲为央行此次连续长时间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一定基础。

  从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来看,本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继续下跌为主。其中周二Shibor多数下跌,隔夜Shibor跌3.4个基点,报2.4080%;7天期Shibor跌2个基点,报2.6870%;1个月期跌3.64个基点,报4.0382%,3个月期跌1.32个基点,报4.2774%,均连续11日下跌。

  华创证券债券分析师屈庆指出,近期资金面较为宽松,但是市场对于央行持续收缩流动性的操作仍有担忧,后期伴随资金到期量加大,央行可能加快资金回收速度。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态度坚决

  此外,业内认为央行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更显示出央行货币政策坚持稳健中性的态度坚决。中信证券固收分析师明明指出,3月末在跨季和监管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市场流动性波动弱于预期,较为平稳渡过,其间银行间市场表现相对平稳,交易所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央行在跨季时点、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的首次MPA考核等背景下仍然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表明央行对市场短期流动性波动容忍度逐渐提高。而随着金融去杠杆、防风险监管的逐渐落地,连续停作也验证了央行不断坚决的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态度。央行一季度例会及行长周小川3月底在博鳌论坛中的发言均进一步对此做出肯定。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明确表示,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后,本轮政策周期已走到尽头,即货币政策将不再宽松。

  “在度过季末时点之后,国内流动性情况在边际上将出现改善,但无论从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国内流动性环境在二季度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对于未来流动性宽松仍不应当有过多期待。”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从国内情况看,未来央行存在加大力度推进“金融去杠杆”的可能性,但不确定性较大。

  相关报道

  央行究竟在释放啥信号?

  央行为何连续第12个工作日在公开市场上“按兵不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认为,央行的意图,就是在保持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金融去杠杆、防风险。这也是对市场预期的一种有效引导。

  无论是为了遏制部分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借短投长”、加杠杆投机炒作的风险,还是为了抑制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领域的资产泡沫,调节好货币供应闸门、增强政策定力,都是非常必要的。

  央行“按兵不动”的12个工作日,横跨两个不同时段:3月底是一季度末,4月初是二季度初。“虽然MPA考核新规使得3月底流动性相对偏紧一些,但由于有季末财政支出的集中下拨作为对冲,在央行看来流动性没有大问题。进入4月份流动性压力大大缓解,就更没必要通过逆回购做净投放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分析。

  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按兵不动”,有着宏观经济企稳、市场信心向好的底气。今年前两月的主要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八九月份以来出现的积极向好态势,海内外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在好转。

  “目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缓解,市场信心在增强,这为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没有必要去搞宽松的货币政策。”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

  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稳,外汇储备有所回升,过去一段时间外汇占款持续减少对基础货币供应的冲击如今有了明显缓解,也相应减缓了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补充流动性的压力。

  “从保持经济金融稳定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视角看,未来货币政策关键是要落实好‘稳健中性’,管好流动性的总闸口。”李超预计。

  (新华社记者 刘 铮)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