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四大行步伐一致“瘦身”转型

2017年04月07日 07:3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截至3月末,工、农、中、建四大行2016年年报均披露完毕。四大行一向被视为银行业发展的排头兵,由此其一举一动也格外受到关注。

  记者梳理四大行年报发现,2016年,四大行在战略上均沿着“轻资产、轻资本”的方向“瘦身”转型,持续发力资管业务和投行业务,增加非息收入。在具体业务布局上,则突出了紧跟热点,尤其在债转股业务上,集体加快推进。

  集体发力业务转型

  伴随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中国经济整体结构调整的推进,中国银行业已经不能再走高度依赖资本消耗、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道路,而是要走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资本集约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梳理各大行的年报可知,从“重资产、重资本”向“轻资产、轻资本”方向转变、增加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国有大行的转型方向。而从具体业务类型来看,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现金管理、网络金融、顾问咨询和代理等业务都是“轻资产、轻资本”业务的代表。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工行这几年一直推行大零售、大资管、大投行的战略。零售业务是工行的基石,其效益贡献度达40%,是稳定器和压舱石;伴随着客户存款理财化,资管业务潜力非常大,目前工行也是第一资管银行;投行业务是今后公司金融转型、提升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工行目前也保持着中国最大投资银行的市场地位。

  建行年报称,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打造零售业务新优势。大力发展轻资本、高回报型资产业务,减少无效资本占用。数据显示,2016年末建行理财产品余额较2015年末增长31.36%;境内同业资产较2015年末增长45.08%;境内个人类贷款余额占集团贷款新增比例为68.52%。

  业内人士表示,做到轻资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处理好线下与线上业态的关系,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线上业务。据中行行长陈四清介绍,中行正在加快推进电子渠道智能化水平,现在中行内地智能化的网点占到了全部网点的50%,2016年全年完成智能化网点改造2683家。与此同时,手机交易增长率达到23%,电子渠道业务替代率达到91%,网络金融客户数量稳步提升。易会满也透露,“工行正在打造更高级的e-ICBC服务模式,我们暂时称为智慧银行系统。我们会按照科技金融的发展规律,更注重产品的极致服务、更注重跟场景的结合以及更注重和第三方的合作。”

  业务布局紧跟热点

  记者梳理四大行年报发现,在业务布局上,各大行也紧跟热点,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降杠杆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都加大了业务投入的力度。尤其在“债转股”业务方面,各大行目前都在加速推进相关项目落地,且纷纷公告成立专司债转股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只待监管批准。

  建行行长王祖继透露,作为债转股首发成员之一,到今年一季度建行债转股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元。建行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已与客户签订2220亿元市场化债转股协议,已投入资金182亿元。建行预计全部资金到位后,企业负债率分别可下降5至15个百分点。

  农行行长赵欢也表示,今年将继续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方法帮助企业去杠杆。赵欢称,目前农行已与8家企业签订债转股协议,涉及金额达700亿元左右。其中有的是在现行体制内已经实施了债转股操作,有的则是签订的债转股框架协议,待农银资产成立后再具体实施。“另外,我们还有20多个债转股项目正在洽谈中,预计2017年农行债转股会取得实质性进展。”赵欢称。

  陈四清表示,2016年,中国银行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积极为国内“走出去”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并购、投资提供信贷支持,截至目前累计新投放授信近600亿美元。目前,海外机构已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中行积极跟进 “一带一路”沿线收购、融资项目约420个,意向性支持金额约947亿美元。

  风险控制仍是头等大事

  年报数据显示,四大行中,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贷款仍现“双升”,而建行和农行的不良贷款已经不再“双升”。不过,各大行仍将风险防控作为其经营的头等大事来看。

  工行年报称,风险管理是影响工行盈利增长的最大变量,也是经营发展的最大压力所在。易会满表示,工行前三年时间一共拿出1700亿的拨备资源来处置5000亿的不良贷款,而今年则准备拿650亿的拨备资源,处理2000亿的不良贷款。

  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资产质量的确是我国银行发展的生命线,2016年中行坚持了统筹谋划、分类管控、三化并举和多措并用的原则,以积极化解风险。去年中行风险资产化解规模为1289亿,在现金清收方面居于同业首位。他还表示,2017年中行的资产质量仍面临很大挑战,中行会继续加大对风险的研判,主动加强风险管理,继续保持资产质量基本稳定和可控。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