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公募机构化占比迈步60% ”去通道"被提上日程

2017年03月30日 06:46    来源: 一财网    

  有别于A股散户“主导制”,公募基金市场的机构占比在2015年首超50%后,去年又往前迈了一步:在委外浪潮带动下,极有可能突破了60%大关。

  行业在机构化进程中,也滋生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公募基金沦为外部机构的通道产品,在市场剧烈波动中,其风险被显著放大。这些产品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并在监管介入下,被要求以管理人发起式、封闭形式运作。

  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人士看来,在统一监管、监管从严的政策基调之下,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将经历一个去通道的过程,最终这些封闭运作产品在机构撤离及到期后,将面临清盘或者到期清算的命运。

  机构占比超六成

  近日,各类基金的2016年年报正在密集公布。据资讯统计,截至3月29日记者发稿时,2085只基金(A、B等份额分开统计)发布的年报显示,机构持有资产净值为2.49万亿元,占对应的4.058万亿元的基金资产净值的比重约为61.36%。这一数据虽不是2016年末公募行业机构占比的最终数据,但从以上2000多只基金的年报反映的情况来看,在这个行业中机构已经稳稳地超越散户,成为主导力量。

  分类而言, 债券基金中机构占比为最高,超过了80%;货币基金次之,超过70%;股票型、混合型及QDII产品中机构投资者占比低于40%,这些领域仍是个人投资者占主导地位。497只债券型基金中,机构持有的资产净值为5869.51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7122.13亿元的占比高达82.41%;22只另类投资基金,机构持有资产36.348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126.61亿元的比例为28.7%;277只货币基金中,机构持有1.3768万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1.8877万亿元的比例为72.94%;862只混合型基金中机构持有资产3460.18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9713.11亿元的比例为35.62%;96只QDII基金中机构持有资产154.045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429.09亿元的比例为35.9%;331只股票型基金中机构持有资产1584.75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4312.84亿元的比例为36.74%。

  相比过往,驱动2016年公募市场机构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为委外资金定制基金的崛起。根据济安金信的统计,截至2016年末,在公募基金中,这一年里疑似委外定制基金的数量约为633只,规模约为1.08万亿元。其中,这一年中的最大IPO——工银瑞信于2016年5月发行的、成立规模300亿的工银瑞信泰享三年期纯债基金机构占比100%。

  作为银行系的代表,工银瑞信依靠委外业务在2016年成就规模和行业的排名双丰收。而进入2017年,它的优势显现的得越发明显。2017年2月28日,工银瑞信改写了基金市场“最大IPO”纪录,其推出的银瑞信丰淳债券型基金募集金额超过909.5亿元。尽管该基金未披露年报,但在业内看来,如不出意外,机构持仓将占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认购规模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截至目前,除了工银瑞信泰享三年期的纯债基金外,2016年成立且已公布的年报的巨无霸基金中,首募规模152.2亿元的汇添富上海国企改革ETF机构占比达到98.14%;财通财通宝B首募规模66.54亿元,年报显示机构占比100%。

  机构化衍生通道

  据资讯数据,上述2000多只基金中,机构占比100%的基金逾100只;99%以上的逾350只;80%以上的超过了750只。然而,当公募机构化跃进之际,行业随之附生出一些问题,一个比较显著的倾向为部分公募产品沦为机构的通道。

  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近日下发《机构监管情况通报15期》时称,2016 年以来,部分公募基金管理人接受个别机构投资者申购,致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过于集中,管理人独立性、产品流动性风险以及公平对待投资者等问题不容忽视。

  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称,公募通道的优势在于避税。在资产配置荒以及低收益时代,税收优势被机构格外看重。依据财税政策规定,公募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对国债、地方政府债以及金融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亦免征增值税(营改增前亦免受营业税);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就连基金分红部分,也免征收所得税及分红手续费。

  “如果公募没有税收优势,那机构100%会去买专户,专户更灵活、方便。”此前上海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总经理对记者如此称。

  监管层为此要求,无论是新设基金还是存量基金,单一机构持仓占比超过50%的,产品将封闭且管理人自购千万以发起式形式运作。存量基金中,认购占比不到50%的日后也不能跨越这一红线。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对记者称,在过去多年,基金发行在业内被称之为IPO,每发一只产品时基金公司要筹备多时,其工作包括监管审批、宣传折页的制作、物料配送等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IPO前夕内部员工时常忙碌得加班加点。然而,在机构定制化来临后,基金发行就像是在推出一款专户或者阳光私募业务,仅是基金公司特定的人群在忙着与机构做对接。在这位副总看来,定制基金虽然满足了200户的成立标准,但这样的发行情况俨然违背了公开发行的监管要求的初衷。

  行业趋向:去通道

  在大资管统一监管、监管从严的时代背景之下,通道业务“人人喊打”。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上述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公募通道业务将难以为继,但机构化程度下降的空间并不大。

  在单一机构持仓50%红线的背景下,机构拼单认购被认为是符合监管要求、行业发展的一种潜在可能。“机构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重风险把控,也会顾及收益。”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总监称,按照以往,几乎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不可能协调好多家机构关系,让他们接受拼单、联合定制的要求。“但新规之后,不排除日后机构拼单定制会成为一种行业趋向。(因为)如果不拼单,基本已经没得玩了。”

  市场上亦有说法称,单一机构可以通过不同产品或者借助关联方来突破单一持仓50%的要求。上述产品经理称:“统一监管思路之下,各类产品都将被穿透;类似股票投资市场上的一致行动人在基金市场上迟早也会被揪出来。眼下几乎没有一家基金公司愿意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去接这样的业务;即便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突破了单一50%的持仓规定,一经发现也将面临监管的处罚。”

  在机构化迈步与监管深化的双引擎驱动下,公募行业未来的分化极有可能会表现得愈发明显。华南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他所在的公司正在把存量超限的基金“改造”成发起式形式,一只1000万,100只就是10个亿,改造的成本大概是一年的净利润。

  在他看来,大公司在应对发起式要求上,影响较为有限,但一些初创型公司刚尝到委外定制基金的甜头,也将因此摊上巨大的“成本”。一只基金1000万,10只基金1个亿,对于这些公司的个别来说,发起式要求极有可能占据它资本金的绝大部分。“一些银行系、行业内的巨擘腾挪的空间相对大,而小公司的成长潜力可能会受到限制。”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