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昔日“奔私”大佬 缘何重新“杀回”公募业?

2017年03月13日 06:44    来源: 同花顺    

  凯石基金管理公司的获批,令“苦等”公募牌照的私募基金人士再度“兴奋”起来。电话那头,凯石基金董事长陈继武语气轻松愉快,但也不禁感慨:在公募历练了10年,“转战”私募8年,如今,终于又要重新回到公募基金。

  而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并不仅仅是陈继武一人。目前仍在排队“苦等”公募牌照的发起人中,不乏昔日公募大佬的身影,博道投资的莫泰山就是其中一例。

  从凯石基金目前的股东构成来看,多位核心人员都有着强大的公募背景,如陈继武曾担任富国基金的副总经理以及投资总监,李琛先后在大成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就职,陈敏则曾经担任富国基金董事长。

  谈及为何要重返公募业,陈继武坦言,10年公募8年私募的经验,从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如今对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有了更多也更深的体会。

  “相对于大部分公募基金而言,凯石基金这家新公司有像私募一样的机制;而相对于私募基金而言,我们又有公募的平台。”陈继武说。

  他感慨道,第一波在公募基金创业的大佬基本都离职了,主要原因就是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不统一。而公募基金的核心是人才,很多优秀人士由于没有股权而“奔私”。

  事实上,过去几年,基金公司大佬纷纷“挂印而去”,而近年来,高管“离职潮”在中小基金公司愈演愈烈。基金公司老总的“动荡”,成为牵动人心的话题。

  以人为本的基金业,最重要的是优秀团队的稳定。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一家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金通常为一两个亿,这一两个亿往往决定一家基金公司的命运,进而影响到成千上万持有人的利益。而持有人把上百亿、上千亿的钱交给基金公司打理,却不能“用手投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股东方希望短期盈利的心态,主导着基金公司的命运。他们寄望总经理文能懂管理有经验、武能懂投资抓业绩,上任就能给公司经营带来实质性突破。而在行业发展的瓶颈期,总经理依然需要背负各种考核的“大山”。重压之下,一切都会变形,所以太多的总经理在一个较短的考核期内,做着那些着眼短期的决策。

  而一些新基金公司,一开始就有着良好的体制“基因”。从证监会网站最新披露的信息来看,凯石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亿元,从该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全为自然人。其中,陈继武出资占比最高,达到了65%,其次,李琛的出资占比为15.4%,王广国、 李国林、陈敏以及朱亲来等4位人士的出资占比均为4.9%。据悉,陈继武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李琛则出任总经理,而朱亲来任督察长。

  业内一位长期跟踪私募基金的分析师认为,私募想要进入公募,主要基于几方面的考虑:第一,业务能够多元化,产品线也能够更丰富多样;第二,进入公募有助于直接提升资金量,扩大管理规模,包括利用公募平台引入长线资金,如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第三,目前私募基金在宣传上有诸多限制,加入公募有助于加强品牌效应;第四,不少大型私募有完善、庞大的投研团队,建立公募体系有助于人才汇聚和激励。 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昔日“奔私”大佬 缘何重新“杀回”公募业?

2017-03-13 06:44 来源:同花顺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