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理财炒股中招 说说你遇到的“糟心事儿”

2017年02月24日 09:02    来源: 金融投资报    

  稿件来源:陈美

  ■本报记者 陈美

  面对众多的消费陷阱,有网友表示“没有最坑爹只有更坑爹。”自本报“3·15”消费维权立体化平台启动以来,通过微博微信投诉、吐槽的消费者络绎不绝,金融投资报记者梳理了其中一些典型“案例”,把种种“套路”拿出来晒一晒,以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

  消费陷阱1

  把保险当成理财存款卖

  有不少金融消费者向本报吐槽,买理财产品总想买个全功能产品。每次去银行,客户经理总是笑嘻嘻地推荐保险产品,将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与银行理财产品或定期存款进行对比,尽说优点不谈风险,一不注意就中“躺枪”。

  消费陷阱2

  网上轻信他人炒股被套

  股民小刘向本报反映,浏览网页时看到一个财经博客,发现该博主下的每篇文章都有网友点赞留言,于是联系了该财经博主。结果缴纳3600元咨询年费成为会员后,获得了推荐的股票。不料买入后股票连续下跌,小刘深套其中。

  消费陷阱3

  指定车险维修厂“套利”

  有消费者向本报表示,部分保险公司与汽车维修厂私下达成协议,在车辆损失查勘和维修过程中做手脚,虚报维修费用从中套利,进而在车主第二年投保时增加保费。

  消费陷阱4

  网购“中枪”卖家消失

  消费者吴女士向本报反映,她在淘宝网以3760元的价格,买了两件被商家宣称为“白鸭绒”的羽绒服。在收到商品后,吴女士感觉货不真,价不实。

  吴女士找到商家理论,对方却称退款太麻烦,让她先付款给出好评,再通过支付宝返还费用,同时衣服也不用退了。吴女士信以为真,就把钱打给了对方。但第二天,却发现卖家已被平台封停。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