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4751亿元

2017年02月15日 07:1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人民 银行 14日公布,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03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74万亿元。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市场预期,但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部门对信贷再度进行窗口指导的背景下,一季度 新增信贷总量预计不会出现显著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体系内部 资金利率持续震荡走高,可能引发社会整体融资成本上升。

  资金“脱虚向实”

  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整体来看,M2、M1等指标增速大体符合市场预期,但M1增速有所下滑。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央行对1月信贷投放不能过快增长的窗口指导已基本得到证实。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 分析师胡月晓认为,监管部门对于2017年信贷的调控可能以2015、2016年的同期均值作为重要参考。另有机构人士表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截至2月12日的2月信贷数据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整体而言,一季度信贷投放总量可能难以同比显著增长。

  从1月信贷分项数据来看,居民贷款当月增加7521亿元,继续保持高增长;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6万亿元,较2016年同期的1.06万亿元大幅多增,并且创历史新高。

  方正证券 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大增,除了债券收益率大幅上升后企业融资转向信贷的替代效应外,可能与地方投资冲动、基建PPP发力、企业盈利恢复后设备开支大增、出口好转企业恢复生产等融资需求上升有关。在楼市债市调整的背景下,银行增加了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资金正呈现“脱虚向实”的积极迹象。

  非标融资大增

  1月金融数据显示,反映广义金融体系对经济资金支持力度的新增社会融资总规模创历史新高。从分项数据看,在1月表内信贷收缩的同时,表外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合计同比多增8389亿元。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分析,非标融资数据的表现出人意料。在经历了2013年、2014年的调控之后,非标融资一度一蹶不振。今年1月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未贴现票据均处于历史高位,这并非季节性因素所致,可能部分与 房地产 企业融资渠道受限有关。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认为,债市调整后,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叠加监管层收紧房企与过剩产能行业企业发债,于是大量企业转向非标融资。

  中金公司 指出,非标融资规模的大增显示银行在负债成本上升的环境中,转向配置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来覆盖成本,也与限制 房地产 和城投平台发债有关。

  融资成本上升受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1月信贷投放规模整体低于市场预期,但在近年来广义金融融资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增信贷指标的参考意义已明显下降,投资者应当更多关注新增社会融资以及其他融资指标的变化。

  多位固定收益投资人士表示,1月金融数据显示社会资金总量仍较宽松。在金融体系内部资金 利率持续上行的背景,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提价的诉求持续升温。

  上海某券商资管固定收益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会综合考虑存款效应、客户关系、地方政府影响等因素,但目前许多质地尚可的债券资产、非标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许多面向大企业的优质贷款。综合考虑1月非金融企业对贷款的高需求,商业银行完全有动力提升贷款 利率。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监管部门的货币调控思路主要在于通过推高货币市场利率来实现金融去杠杆,进而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包括贷款在内的全社会融资利率势必上行,尤其在1月份高收益非标资产卷土重来的背景下,其他主流融资利率的“比价式”上升冲动可能会很快显现。

  (原标题:1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4751亿元 一季度新增信贷难现显著增长)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