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本基金”更名不允许再提“保本”

2017年02月14日 06:39    来源: 新文化报    

  新文化讯(记者 黄艳丽)“保本”吗?对于很多风险厌恶型投资者来说,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最无法接受的就是把钱投进去折了本金,哪怕少赚点儿,“保本”是底线。不过,几年前银行理财产品就已经被三令五申不得有“保本保收益”类刚性兑付的介绍,如今,基金也被上了“小夹板”。

  1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保本基金的投资策略、担保机构资质和担保方式等问题。为避免投资者形成对此类产品绝对保本的“刚性兑付”预期,此次修订中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

  “保本基金”可能不保本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自2003年开始发行了第一只保本基金,即南方基金发行的“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后续发行的保本基金均冠以“保本”字样。

  目前市场上的保本型基金,超半数成立于2015年下半年之后,且受债市风波、A股震荡、打新收益下滑等影响,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2016年可统计数据的保本基金中,76只收益率告负,占比高达42%。

  据悉,保本基金虽通过一定的保本投资策略运作,并引入相关保障机制达到“保本”目标,保本基金名称在字面含义上一定程度阐释了此类产品的机理,但保本投资策略及保障机制的安排并不能确保对投资本金的绝对保障,在极端市场情形下,投资者仍可能面临本金亏损的情况。

  “改名”意在规避行业风险

  据了解,保本基金通过引入担保机制,在保本周期里实现保本,一个周期通常为18个月或24个月。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称,截至2月10日存续的保本基金共有151只,资产净值约3200亿元。“总体来看,保本基金运行较为平稳,并没有出现到期不能保本的情况。”

  融360理财分析师杨若晨在接受新文化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已发行的保本基金均采用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即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投资本金承担保本清偿义务,一旦出现亏损,则担保机构有权向基金公司进行追偿。这种保障机制导致投资者盲目追求收益而忽略保本基金的风险,当股市出现震荡时,资金大规模涌入保本基金,造成行业风险。

  正是为了充分揭示此类产品不能绝对保本的风险,证监会建议对“保本基金”名称进行调整。

  影响:保本基金收益或降

  “从历史业绩来看,以往的保本基金运作较为平稳。”恒天财富长春高新分公司总经理刘禹表示,由于近两年来楼市、股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很多投资人希望保证本金安全,迎合客户需求,保本基金数量急剧增加。在认购期买入、保本周期内只要投资者不提前赎回,本金可获保证。“即便是出现亏损的情况,由于保本承诺,基金公司将给予补偿,是这样的一种产品。”刘禹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2016债市波动比较大,很多保本型基金都是跟债市的一些标的挂钩的,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此类产品规模越来越大。“监管部门担心此类产品"盘子太大了",而挂钩标的又过于集中,一旦出现到期不能保本的情况,基金公司自身要承担很大风险,而基金公司因为这种转嫁风险,可能出现一些极端的、不正规的、非市场化的操作方式。”刘禹认为,监管部门的要求不仅仅是换个名字这么简单,“更名 ”后,此类产品将不能承诺保本了,只能是一种稳健策略产品。因此,投资人在购买此类产品时,心理预期也会改变。

  杨若晨表示,保本基金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后不再承诺保本,具有一定实力的机构才有资格担任担保机构。风险最终由担保机构承担,避险策略基金的担保费率、基金管理费率将提升,保本基金的收益和规模将受到影响,出现下降。

  存续保本基金仍按约定办

  为做好新旧规则衔接,《指导意见》明确对避险策略基金依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过渡安排,存续的保本基金仍按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运作,无须变更基金名称,但在保本周期到期前不得增持不符合规定的资产、不得增加稳健资产投资组合剩余期限、不得增加风险资产放大倍数等;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当符合《指导意见》的规定,调整产品保障机制,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不符合的应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予以清算。“投资人在持有到期后将面临重新选择的机会。”杨若晨表示。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