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7000多亿买理财无益股市健康

2017年02月06日 07:5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从表面上看,企业资金丰裕。实质上,是企业后劲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购买了包括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等各类存款、证券公司理财产品、私募、信托、基金专户以及逆回购等理财产品,总金额达7268.76亿元,两项数据分别较上年增长23%、39%。

  上市公司在出现资金结余,或者使用时间差时,进行适当的短期理财投资,是能够接受的,也是需要的。这样做,也能有效增加企业的投资收益。问题在于,767家购买了理财产品的企业,其购买理财产品的出发点并非如此,而是企业缺少新的投资增长点、缺乏技术研发能力、缺少市场拓展理念的表现,是资金没处用,而不是暂时结余。

  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从表面上看,企业资金丰裕,是好公司的表现。实质上,是企业后劲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因为真正的优质企业,是会将资金及时用于新的项目投资、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特别是技术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把资金主要用于理财,而不是技术研发等,只能说明这家企业已经停滞不前,在走下坡路了。

  然而,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超过25%的企业采用了理财投资的方式,且户均资金近亿元。如此一来,理财就不是暂时行为,而是上市公司惯用的手段,是在其他方面没有作为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理财产品来维持资金不受损失。退一步讲,纵然理财产品的收益再高,企业获得的眼前利益再多,对企业来说,又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呢?反映到股市上,还有多少健康因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呢?

  我们注意到,在767家大量购买理财产品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过再融资经历的,甚至有过多次再融资经历。那么,既然资金用不完,资金没有投向,其再融资是以什么理由进行的?为什么一家没有投资项目的企业可以到市场进行再融资?当初承诺的投资项目又去了哪儿?

  要知道,发行新股也好,再融资也罢,都是有具体项目、具体用途的。也就是说,没有明确的项目和用途,是不可能获得发行股票或再融资权利的。毫无疑问,对这些依靠理财投资获得收益的企业来说,资金是从哪里来的,是一个值得追问和调查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企业有没有按规定用途、规定计划、规定目标使用资金,而且关系到审批审核部门有没有认真把关,企业在发行股份和再融资过程中有没有弄虚作假。

  虽然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监管。但是,如果不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不对严重违规的企业和中介机构等进行严厉处罚,不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严厉制裁,暂停政策一过,老问题又会迅速反弹。那么,包括理财投资等问题也会死灰复燃,股市的健康度就不可能提升,可持续性也不能增强。只有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不作为”、“无责任心”的问题,才能让股市走向稳定与健康,让投资者的信心得到恢复与提升。

  很多人在反对加快新股发行,认为新股发行加快会对市场产生冲击。殊不知,上市公司没有新的投资项目、不进行技术研发、不增强核心竞争力才是最严重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新股发行速度的加快,加大上市公司的退出力度,让那些缺乏社会责任心、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退出市场,才能让市场更健康、有序、规范,才能给投资者带来真正的利益和回报,并倒逼管理层规范行为,加大改革力度,尽快步入注册制行列。

  (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