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5000亿备付金挥别“监管套利”

2017年01月23日 09:0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尽管距离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已经过去一周时间,但“余震”还在继续。

  《通知》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今后将统一交存至指定账户,由央行监管。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

  据记者了解,客户备付金一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违规违法操作的高发领域,也是行业中不少企业最大的“资产”和主要盈利来源。

  在加强了客户备付金的监管之后,不仅支付机构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整改和适应期。整个行业也将重归小微支付的本质,支付清算行业或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挪用风险凸显

  根据上述《通知》,央行要求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且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

  根据央行的统计,目前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机构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13个,最多的开立账户达70个。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4606亿元。2013年末,这一数据尚为1266亿元。

  而据拓墣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研究,第三方支付备付金集中存管生效后,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支付业者都将受到冲击,而无法再以备付金赚取利差,或展开其他金融业务,预估将集中存管的中国内地第三方支付备付金总额达5000亿元。

  如此巨大的备付金长期分散存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而最大的隐患就是备付金可能被支付机构挪用,比如在上海畅购卡风险事件中,违法企业挪用备付金造成资金风险敞口达7.8亿元,5.14万人权益受损。

  即使支付机构没有违法挪用备付金,但却长期依赖“吃利差”的盈利模式,也已经偏离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

  央行负责人介绍,到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机构备付金有42%以非活期存款形式存放。《国际金融报》记者计算发现,若按照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1.3%计算,则一年的利息收入超过25亿元。这对于大多数企业挣扎在亏损边缘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铺路网联平台

  央行《通知》规定,备付金将从20%的集中存管逐步过渡至全部集中存管。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集中存管全部落地,银行直连模式也将走向终结,为网联的上线和清算牌照的开放等扫清了障碍。

  长期以来,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巨额的客户备付金,因此在与银行谈判时往往占据主动。但银行直连模式也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可在大部分跨行清算功能上绕开银联,脱离了监管。

  而从2016年8月开始,业内不断传出关于央行牵头成立互联网支付统一清算平台(简称“网联”)的消息,但却始终没有落地。按照央行的整体规划,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银行的清算功能将逐渐上升,原有的中国银联将负责线下清算,即将上线的网联负责线上清算。

  数据显示,2015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333.99亿笔,金额达24.1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13%和41.88%;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98.61亿笔,金额达21.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66.5%。

  在业内人士看来,第三方支付企业统一接入网联,从根本上杜绝了非持牌机构开展支付清算业务的可能性,但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无法实现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闭环,其核心竞争力或被削弱。

  “如果说之前还有支付巨头对网联上线抱有犹疑的态度,集中存管新规将促使大家更快地去拥抱网联、拥抱变化。”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

  大机构早有准备

  央行新规改变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业务模式,那么对行业格局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新规对市场的冲击,对增值业务不多、依赖利息收入的中小支付机构影响最大,小机构将难以生存。而大型支付机构的增值服务多元化,其综合利润来源并不依赖于利息收入,直接影响也不大,但与银行的议价能力将受到影响。

  事实上,早在2012年,包括支付宝在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被指“占用”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截至2012年10月的数据显示,支付宝日交易金额超过45亿元,若按照7天交易流程匡算,由此产生的沉淀资金已达300亿元左右。当时,外界指责称这些利息本应当归属消费者所有。

  而在2013年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功能,成功地引导用户使用账户资金购买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不仅增加账户的使用价值,更是有效地化解了客服备付金带来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既然新规定设置了一定的缓冲期,支付机构应尽快利用这一时间窗口加快业务多元化转型。

  薛洪言则表示,随着一系列监管制度的落地,规则一旦明朗,巨头的发展固然受限,但更多的中小机构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

  国际金融报记者 | 唐逸如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