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蒋光祥:新股发行加速终结“打新”暴利到底值不值得

2017年01月17日 08:4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蒋光祥

  近期大盘持续走弱,尤其一贯不安分的创业板跌得引人注目。而本周一沪深股市遭遇重挫,更使得现时IPO速度是否过快成为备受争议的一个重点。

  有激进观点认为,“持续的IPO是在‘抽血’,令A股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但与此同时,新华社近日又为IPO正名,表示“IPO常态化可以给力实体经济,股价最终还看公司质量”——对立双方观点之龃龉,可见目前社会共识并未形成。

  这里有一个相对小众、专业化的统计可能尚未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二级市场自去年初开始便持续震荡,普通散户获利自是相当不易,而在机构投资者领衔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等传统产品线上,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 11.46%,混合型基金为7.09%,债券型基金为1.31%,同样甚为寒酸,这几乎让段子里“什么不做,零收益,业绩可排名前三分之一位”的黑色幽默成为现实。

  除却相对小众化的QDII基金,这几类基金的冠军也是近5年最拿不出手的收益率,分别在20%和30%、7%之下。机构投资者尚且如此,遑论中小散户?

  与之相对应的是,2016年资本市场的“老节目”——打新收益率相对之高,就显得比较突兀。动辄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且无亏损之虞,简直可破“收益与风险相对称”的投资铁律,技术含量就看参与资金量的大小,这令价值投资论者默然失语。

  这一现象说明,近些年来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问题仍未有大的改观,两者之间仍存在严重的脱节和非均衡发展。供求状况严重失衡,一级市场上供给远远小于需求,有巨额资金滞留在一级市场上专门打新股。底仓额度要求越来越高,和对应的中签率总是走先高后低的曲线,就是直接的佐证。

  但二级市场却是另外一番光景:供过于求,市场不断扩容,“造血”功能跟不上。而且对二级市场的广大个体投资者而言,股票从涨停板打开的那一日开始,价格走势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加之部分不法庄家兴风作浪,整个市场投机风甚浓、风险巨大。

  一级市场吃肉,二级市场喝口热汤也难,直接撼动了股市平稳向上的客观基础。

  相对于二级市场来说,新股发行价格偏低:一级市场的市盈率控制在15倍以内,而二级市场则动辄三四十倍以上,巨额差价利润的存在诱使大量的资金流向一级市场,保证了上市公司成功融资的需要。但这不仅阻碍了二级市场的发展,使其造血功能不足,而且影响了二级市场价值发现的功能体现。

  虽然一级市场容量的扩大本身就是股市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没有二级市场的同步发展,整个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性和流动性堪忧,在股票的上市流动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一句空话。毕竟,一个股性呆滞、交投清淡的二级市场难以长久支持一级市场的发展。

  再结合2015年的杠杆牛市,很多专家认为是A股供给不足,导致在巨量资金推动下鸡犬升天。因而,新股发行加速显然并不是一无是处,甚至可以上升到股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新股的赚钱效应已经开始减弱,新股上市从轻易就20乃至30个涨停,到目前的四五个涨停板就打开。使得新股不败的神话行将打破。新股,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的新股估值倍数开始回归常识,并对所在板块的影响深远,这显然也是一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好事。

  当然,当前人民币汇率下行风险引发资本外流冲动,以及基本养老金入市远水难解近渴等因素影响,使得目前的市场主要是存量资金在博弈,新股发行就会划走蛋糕里面既定的一块。从这个角度来看,现行的新股发行节奏的确有些令市场难以承接,对存量资金有着类似“抽血”的效应。不排除接下来监管层可能会听取市场反馈的声音,下意识地控制一下发行节奏。

  对于中小创等板块来说,如今有了“壳”不再值钱的预期,稍有风吹草动,不少股票可能从高估值的神坛跌落,伤害了一批高位接盘的投资者。不过,二级市场高估值神话的破灭,总归要在某一个时间点出现,这一个时间点难免会让部分投资者不快,但总好过将来市场大部分投资者一直不满意。

    (作者为公募基金从业人士)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