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易被忽视的网购优惠

2016年10月22日 07:2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网络购物时,除经常碰到的折扣和满减之外,还有不少不易被发觉的网购优惠。

  积分兑券不容忽视

  每当消费者购物、评价及晒单时,主流电商的系统都会自动赠送给消费者一定数量的购物积分。虽从客观角度来说,这个购物积分平时并没啥大用,即便能在订单付款时抵现,但1积分也仅仅相当于人民币1分钱而已。但不得不说的是,一旦到了“4·18”、“6·18”、“8·18”、“双11”、“双12”这些促销旺季之时,便可仅用少量购物积分兑换各类神券,其价值也会被瞬间放大。

  以天猫商城为例,就常年提供一种天猫积分刮券的促销活动。通常情况下,在每款天猫商品页面的价格上方,都会有一个“天猫购物券”选项,并详细写明“天猫实物商品通用”字样。而此时如果点击后面的“积分刮券”,即可使用200积分参加一次刮券抽奖。天猫会员每天均有7次抽奖机会,不仅100%刮中券,且有效期长达7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积分抽奖所获得的天猫购物券其实都是有门槛的满减券。购物券面额主要有满2.01元减2元、满100元减5元、满150元减10元、满300元减20元、满500元减50元、满1000元减100元这六种。考虑到200天猫积分在购物时本来就可以抵扣2元钱现金,所以在非促销旺季之时,天猫积分刮券这样的促销活动均被消费者视为“鸡肋”。但一旦到了“4·18”、“6·18”、“8·18”、“双11”、“双12”这些促销旺季之时,刮奖所需的积分就会一下子从200积分降到10积分或20积分。理论上来说,就是只需10分钱或20分钱便可参加一次刮奖,所以试试手气还是相当不错的。至于其他主流电商,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促销旺季时多多留意活动信息,没准就能用小积分兑到各类神券。

  透支消费促销频频

  除积分兑券之外,各大电商关于透支消费的促销也经常被消费者所忽视。以 京东 白条为例,就是一种先消费后还款的透支消费模式。不仅提供30天的免息期,还经常针对白条用户发放诸如满100元减10元的满减券,同时还可以叠加其他满减促销活动使用。也就是说,白条用户可以在享受京东商城各种促销折扣的前提下,再在总价上打一个九折左右的折扣,这样的促销活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无独有偶,苏宁易购的透支消费则被称作“任性付”,并同样提供30天的免息期。在此就以前不久苏宁易购刚刚推出的促销来说,就是专门针对新用户所展开的,凡是在活动期间,通过苏宁易购网站和苏宁易购APP下单购物的用户,在首次使用任性付购买苏宁易购的实物商品之后,便可享受到满88元减40元的优惠折扣。如果再叠加其他优惠券,那么就可以得到更加优惠的折扣,相当于苏宁易购自营百元以内的实物商品几乎都是半价。

  小额红包主动领取

  考虑到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花样繁多、此起彼伏,所以贴心的电商都开始比较人性化地在商品页面的属性参数当中直接加入促销信息。假如是一款参加满199元减100元的促销活动特价商品,那么不少电商就会直接在商品页面的属性当中放置一个领取满199元减100元优惠券点击选项。消费者只要在下单时特别留意一下,就会看到这样的满减活动,手动领取满减优惠券即可。

  此外,以淘宝为代表的网购平台则更有新意,虽其性质只是个人对个人的C2C网购平台,而不是最为主流的B2C性质网购平台,但却经常会在商品属性当中放置店铺通用的无门槛小额红包券,并经常以5元面额最为常见。这种5元面额的无门槛红包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参与店铺内的其他满减促销,并可相互叠加,从而为消费者实现更大的优惠。除不能提现和抵扣运费之外,此类无门槛红包几乎是无所不能。所以消费者在购物时,同样应该主动领取。

  银行 促销最易遗忘

  除上述三种易被忽视的网购优惠之外,在网购时最容易被遗忘的其实是银行与电商相互合作的促销活动。就目前来看,国内各大银行经常会与主流电商进行合作促销。在订单生成之后,就能享受更多的满减优惠。就以前不久 华夏银行 与苏宁易购的联合促销为例,本来是华夏银行信用卡满100元立享8折,最高优惠60元的促销活动,但由于系统BUG(缺陷或问题),结果却变成满100元直降60元的促销活动。虽BUG很快被修复,却让不少网购达人再次重视起银行与电商的合作促销。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参加此类促销活动大多是为推广自己的信用卡,所以多数情况下,储蓄性质的借记卡就很少参加此类活动。由于此类活动十分频繁,所以主流电商对其宣传力度并不大。所以消费者很多时候只有在真正在线付款之时,才能在网页上看到特定银行的信用卡优惠促销活动,且很少集中在“4·18”、“6·18”、“8·18”、“双11”、“双12”这些促销旺季。所以消费者在购物时,只能自己多多留意才行。如果是持有不同银行信用卡的消费者,自然是选择那种参加促销活动的信用卡才最划算。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