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账面躺着37亿 中影为何还要上市

2016年08月12日 07:23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丁舟洋

  和所有新股一样,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977)刚刚上市的几天,毫无例外的连续涨停。根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中国电影截至8月11日收盘时,市值已达289.95亿元。而和所有新股不一样的是,这家股票简称“中国电影”(以下简称“中影”)的A股“新兵”,和它的名字一样,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地位和使命。

  8月9日中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从影视明星到影视公司掌门人,日理万机的中国影视圈VIP们为了那短短的十多分钟仪式赶赴现场祝贺。足见其江湖地位。“因为它是‘中影’,国字号影视公司排头兵。”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表示,“在中国做电影,它是绕不过的一个码头。”

  在“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政策下,中影和华夏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拥有每年几十部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发行权的公司,而这些大片票房占据国内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这让中影在整个行业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政策红利的双刃剑,是政策风险,中影在IPO报告中亦表示,一旦进口片的发行政策放开,将会对该公司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在市场化竞争较为充分的影视领域,庞大如航空母舰般的老牌国企中影,毛利润总额领跑行业,毛利率却不及华谊兄弟、万达院线、光线传媒等民营影视上市公司。

  12年等待,几度闯关失败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每经影视记者,上市是中影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能否借此平台更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决策更科学、经营效益更高、管理效率更高,是它能否重回影视龙头股位置的关键。

  对于正值盛年的一代中国电影人来说,中影是一段所有人都抹不去的青春记忆。

  中国电影行业的先驱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诞生了一系列的经典影片。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电影工业开始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压力。包括北影厂在内的诸多国有电影单位,靠上级拨款和依靠制片利润投入再生产难以为继,依靠银行借贷制片也困难重重。制片厂年年亏损、还贷无力。

  “要靠国家拨款和地方政府输血养着。一度辉煌的北影厂面临危机。”一位电影研究者对每经影视记者说。

  1999年,中影集团成立,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影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国企改革的潮流中,中影集团把多个资源单位捏在一起,形成合力。”上述电影研究者表示,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实力也初见雏形,可因为包袱太重,整体经营情况仍不理想。

  随着国家对电影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一批民营电影公司崭露头角,电影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深化国企改革迫在眉睫。中影集团也曾在10多年前就规划上市,但实践的道路却是困难重重。

  2004年,中影集团尝试赴港上市,但因政策限制,上市搁浅。据中信建投相关负责人称,早在2008年,他们就参与到了中影改制、上市的工作中。

  2010年末,中影集团联合央广传媒、江苏广电、中国联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集团控股超过90%,注册资本高达14亿元。中影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上市的使命。而此时,华谊兄弟已率先登陆A股创业板,摘下了中国影视第一股的称号。

  “既然想上市,企业的财务、盈利能力等,要符合规范才行。哪些是良性资产、哪些是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把家底摸清楚,要花很多时间。”业内人士回忆道。中影便是集纳了中影集团的优质资产,大量院线资源和深厚的发行资源全部汇入中影。

  2011年,韩三平出任中影集团兼中影董事长,再次开启中影的上市之路。次年,中影进入IPO初审名单。可此后,又是一段时间的杳无音信。与此同时,光线传媒、华录百纳等影视公司均已登陆资本市场。

  2014年6月,中影股份发布招股书,登陆上交所,此时也正值国内电影市场高速发展时期,但在2015年2月,中影股份却因申请材料不齐被中止审查。同年6月更新预披露信息后,上市之路正式明确,并在一个月后通过发审会。但发审委员会同时也对中影提出了询问问题,包括请充分披露进口片管理政策的风险、说明与中影集团旗下几家单位是否存在同业竞争等。

  今年7月,中影终于拿到了上市批文。股票名称不是大家叫顺口的中影股份,而是“中国电影”。

  最“有钱”的影视上市公司募资最多

  翻阅中影IPO报告,不难看出,这家公司绝不差钱。一位熟悉中影的业内人士对每经影视记者表示,国营经济时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院线、影院,如今已有很多成为了中影的控股、参股公司。院线业务是中影的重要盈利保障。

  截至2015年底,中影还拥有3条控股院线、4条参股院线、99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参股影院,近年票房收入接近全国票房总额的30%,成为中国电影的“现金奶牛”。

  公开材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影货币资金约为37.5亿元,其中约37.4亿元放在银行当存款,光是利息就收了近5000万元。数倍于万达院线在IPO前的货币资金储备。

  与此同时,中影IPO募资40.9亿元,堪称中国影视娱乐上市公司的“最大首发募资额”。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时,募资约6.2亿元;去年上市的万达院线,IPO募集资金为20亿元,也不足中影股份的一半;唐德影视IPO则是拟募资8亿元。

  “请问保荐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为什么要上市融资?是否为圈钱?”8月8日在中影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上,投资者直言心中疑惑。

  据了解,中影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项目、数字影院投资项目、偿还2007中影集团企业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等。

  对于影院建设板块,喇培康与投资者互动时称,中影将继续加强对控股、参股电影院线的资源整合力度,巩固全国一线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市级城市,并挖掘全国县级城市潜力,实现下属院线公司票房占全国票房40%以上的市场份额,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而这个时候,中国影视行业大环境悄然变化。

  在资本的围猎下,互联网、实体经济等跨界资本大举进入中国影视行业,全国电影总票房经历了去年的高歌猛进。热钱追捧,电影成为一些金融玩家的工具。

  今年暑期档“票补”退潮、票房遇冷,市场开始挤泡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肯定会有不少影片受到影响,包括中影的《惊天大逆转》。我认为《惊天大逆转》是一部良心之作,影片没有任何的卖弄、投机和急功近利的痕迹,是一部发挥了工匠精神的电影作品。”中影董事长喇培康近期接受《中国电影报》采访时表示,“但票房不好是事实,也是遗憾,我们不抱怨,谁让我们的影片赶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呢。我想,如果《惊天大逆转》放在去年上映,票房可能是现在的三倍都不止。”

  国家队身份的强势与尴尬

  “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项目。”放在中影募资用途说明中首位出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影可以利用发行、放映板块的优质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反哺收入较少的内容生产板块。

  从招股说明书中可见,中影的四大业务板块为“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及影视服务业务。”而影视制片制作收入仅占中影主营收入的一成,电影发行占五成。

  “商业大片普遍需要大制作、大投入,风险较大,受制于资金及人才限制,公司在商业大片的产量一直无法迅速提高,影响了公司电影制片制作业务收入的快速发展。”中影称。

  “希望中影能抓住上市契机,多拍好电影。”票房分析专家刘嘉表示,对标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同样也是全产业链公司,每年拍出大片、佳片连连。“中影的强项是发行,但没有上乘的电影,发行能力再强也没地方劲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影强大的发行体系中,掌握着进口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发行权,一直为中影贡献着利润。也被外界视为最大的“政策红利”。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等规定,中国进口影片采取“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方式,由中影集团“独家”承担境外影片的进口业务,中影和华夏电影承担发行业务。

  业内人士对每经影视记者透露,“中影对好莱坞大片的发行权,也意味着对其排片档期有发言权。大量国产影片希望接受中影的投资,也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借助中影在业内的种种资源。”

  强大的资源优势下,中影2015年毛利超17亿元,高于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华录百纳,但其毛利率却不及这些民营上市公司。

  “由于决策机制不够科学,市场反应不够灵活。中影曾流失过不少优质的影视制作项目。不得不说是‘国家队’的身份尴尬”。一位从业近40年的“前中影人”对每经影视记者说。“此外,中影也流失了不少人才。”

  正如《人民日报》针对中影上市发表的评论:“对于‘国’字头的大型文化企业来说,改革的推进更是难上加难,企业历史积累越深厚,遗留问题就越多;规模越大,涉及方方面面的顾虑和负担就越多。”

  至于中影登录A股市场,能否全面超越民营上市公司的猜想。上述电影研究者认为,“从中影手上掌握的资源来看,它肯定是老大,其产业链和民营公司相比是最齐全的。别人是巡洋舰,中影是航空母舰。不过,这艘航空母舰有没有生锈和坏掉的地方?能不能稳坐老大,规模壮大是一方面,经营效益的提高也不容忽视。”

  比起募资输血,用市场机制深化改革、激发中国电影的活力,似乎才是中国电影更重要的使命。上市,并不意味着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就此安全着陆,更不意味着中影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终点。“好戏”,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