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美股创新高质疑声四起 分析师称上涨攻击性有限

2016年07月18日 07:0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孙宇婷

  眼下,摆在投资者面前的利好有一系列强劲的经济数据,以及对企业盈利的乐观估计和对美联储维持按兵不动的预测。

  然而,这轮由防御类股领衔的上涨以及存疑的安全性,又让美股策略师感到悲观。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师叶尚志在接受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采访时就表示,在避险模式下,美股这轮上涨的攻击性有限。

  传统安全交易眼下没那么安全

  花旗集团美股策略师托拜厄斯·列夫科维奇近期提醒投资者,不要过分关注传统的安全交易。

  他表示,他所在机构担心投资者把这种投资主题看得太重了。随着美国国债收益率变得更低,投资者正在寻找替代品种,并买入高股息的电信和公用事业等板块,后者目前已经成为昂贵且拥挤的交易。

  “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为了方便地获得防御类股创造的股息收益,他们正在以一种近乎绝望的方式搜寻一切可获得收益的途径,这是他们买入这类股票的初衷。”列夫科维奇表示。当投资者过度沉迷于防御类股票时,“这类股票反而就会变得不那么安全和有防御性了。”换言之,这类交易并不像过去那样安全。

  “在一些情况下,我甚至非常担心。比如公用事业类股,目前其市销率处于25年高位,它们未来并不会产生30%的收益增长。”列夫科维奇称。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师叶尚志在接受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采访时表示,“防御类股大涨,加上美国国债息率处于低位,使得美股此轮上涨的攻击性有限。”

  复兴宏观研究公司经济学家尼尔·杜达认为,各类资产市场存在高度关联性,在过去,各类资产的变化是同时却不同向的,但现在是同时且同向变化的。金融市场中,资产价格变化所表现的特征更像是危机时期中,而非危机发生前期。

  标普500创新高是个假象?

  尽管美股刷新了历史新高,但一位顶级美股技术分析师却指出,这轮上涨并非无懈可击。7月15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连续五天收于纪录高位,而标普500指数在五个交易日中,收盘点位有四天刷新了历史新高。

  许多投资者在这波上涨中冲进股市,受到大型银行盈利和零售业强劲销售数据提振,股指进一步走高。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美好,但Cornerstone Macro技术分析师卡特·沃森却表示,“实际上,美股表现令人失望”。

  投资者会因股市走高而看多,也会因为股市低迷而看空,“但问题在于,在一个绝对的基础上,相比去年5月,市场没有出现任何变化。事实上,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风险调整的基础上。”沃森在CNBC的Fast Money节目上表示。

  与其他的关键指标如国债、黄金和房地产比较,前述资产基本实现了双位数反弹,但股市却是自去年5月以来表现最差的主要资产类别。

  如果看标普总回报指数,其轨迹明显低于标普30年债券期货总回报指数;如果根据通胀水平进行调整,标普500指数还没有达到今年3月2000点的高位。“我们需要有意义的上涨,”沃森说道。

  谁在买入?

  近期,股票型共同基金出现大量资金流出,但标普500指数在7月11日~15日一周的涨幅逾8%,堪称漂亮。那么,这波高位究竟是谁买出来的?

  “严格来说,从基金的资本流动数据角度,无法对这波涨势进行解释。”贝莱德集团CEO 拉瑞·芬克表示。

  芬克在接受CNBC采访时称,“机构投资者空头回补、央行的资产购买等行为应该是推高美股的主要原因,市场当前应该是处于避险(risk-off)模式。”

  通常而言,risk-off时,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会大量抛售风险资产,购入美元和美国国债等安全资产。

  目前,固定收益类产品出现大量资金流入。芬克表示,“如果有谁告诉我10年期国债收益率现在处于0.75%,我一点都不会意外。当然,我并不是在预测这件事。”

  在芬克看来,此次买入美股的并非是新流入的资金,而是机构投资者空头回补,止损此前的做空交易。

  “自英国‘脱欧’公投以来,ETF资金流入几乎处在记录高位,规模为180亿美元。但在共同基金领域,我们却持续看到了资金流出。”芬克称,这既反映出个人投资者在撤出,也反映出英国“脱欧”公投前做空美股的机构投资者正在急于重新调整资产组合。

  芬克称,央行大量的资产购买和企业回购股票或许也是抬高股价的推手。“我们看到全球投资者都在暂停投资,我们也看到去年有大量资金从股市上流出。但是,美股还是创下了纪录,这反映出央行在债券购买、企业在股票回购上花了多少钱。”

  一位资深美股投资人向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表示,从一个健康的股市角度看,上市公司出现大范围盈利改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一步明晰,将增强市场信心,并为股市带来真正的支撑。“目前看来,如果没有出现这些利好,这波涨幅可能只是暂时的。”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